新课程诞生了一个新的词汇——倾听(“倾听”在词典上的含义是“细心听取”),同时它也赋予我们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看到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表述,唯我独尊的学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让他们“要听”
记得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曾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要想学会倾听,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
1.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从入学初最基本的常规教育开始。
开学伊始,老师们都会围绕《小学生守则》等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倾听习惯的培养就是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内容。在开学初的一节语文课上,我就在黑板上写下“倾听”两个字,请学生说说意思。当学生明白“倾听”就是细心听取的意思时,我就加以补充说倾听更是一种礼貌,是对说话者的一种尊重。接着,我顺势引导,和学生谈起了中国的礼仪:“当别人对你说话时,你应该用眼睛看着他。说明你很尊重别人,是个文明的学生!如果别人对你说话,你不看不听,说明你对别人不尊重,是个不懂礼貌的学生!现在,老师想看看哪些同学是有礼貌的孩子?”当听到我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全班的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笔直,全神贯注地看着我,期待我的下一句话。接着,我及时地对学生们进行了表扬:“瞧,我们班的同学都会倾听了,老师讲话时,个个都用心听着。这里老师再提一个要求,不单单老师讲话时,同学、朋友、家长等讲话时,我们都应该用心听,能做到吗?”“能!”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于是,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就围绕倾听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注意别人说的时候你要倾听哦!”这次讨论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说的同学和听的同学都受到了教育,为倾听习惯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2.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做好榜样。
身教胜于言教,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身也要用心听学生的发言,做好榜样。课堂上,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所有的动作,认真仔细地听他的发言,听完后做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的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如班上的黄彬彬同学,特别喜欢发言,但他的发言不是离题万里,至少也得绕上几圈才能点到主题。我总是认真地听他说完,或做些点拨,或用简洁的话经常从各个方面检验学生是否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以此来反复强调。比如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动作,或者随意指名某个学生重复刚才发言的同学所说的话等等。对于那些能认真倾听的同学,我会表扬他们,让其他学生有了仿效对象。例如,我在上五年级的《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时,告诉学生课文介绍了7种新型电视机,其中4种文中写得比较详细,我就把这4种板书在黑板上。在总结课文时,我问学生文中写了几种新型电视机?有个别学生没有注意倾听,只说出了4种(这正是板书在黑板上)。我并没有对他们的回答做出判断,而是把眼睛望向了其他学生。这时,又有一些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他们告诉大家:“是7种。”我当堂表扬了他们,并告诉大家:“刚才这几位同学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是因为他们会倾听别人说话。而回答不完整的同学,你们去想一想,自己找找原因吧。”刚才不专心的学生马上低下了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反复强调,学生在专心倾听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有同学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学生都能自觉地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去听发言的同学讲了些什么。学生倾听习惯有了初步的养成。
二.提高学生倾听能力,使他们“会听”
学生有了倾听习惯的同时,老师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1.细化“听”的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会感到比较迷茫。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我参考了侯月琴老师的做法,在教学中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明确“听”的任务。在教学中,我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听后我马上问“刚才你听懂了什么?”学生在回答之前,就必须对自己刚才听到的材料进行加工,然后提取有用的信息,或者具体或者概括,有针对性地做出回答。比如,教学《新型玻璃》时问:“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些奇妙的玻璃,请你们仔细听老师读课文,听完后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种玻璃?”接着,我娓娓读来,听完我的朗读,学生马上举起了小手。第一个说:“有夹丝网防盗玻璃。”话音刚落,第二个学生马上说:“还有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如果当时我没有交代清楚倾听的要求,那么学生就不会很快地说出课文中那些玻璃的名称。
3.开展“听”后辩论。课堂上,我会经常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观点吗?为什么?你有自己的看法吗?别人为什么会这样认为?”等等。鼓励学生互相展开讨论及辩论,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想的与别人讲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边听边与他人进行对比,找出与别人的区别之处,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这样的辩论,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改变了以往专为找茬而听别人讲话的情况。而当他们讲得精彩的地方,博得同学的掌声和肯定时,更大大地加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倾听效果有明显的增强。
三.增加课堂活力,让学生“乐听”
新课程倡导建设开放并有活力的生命课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换教学模式,生动课堂教学,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地听,灵活自主地听。
1.在教学中,我常常将猜谜语、听儿歌、听故事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融入课堂,增强他们倾听的意识。如上《落花生》这节课,我在导入新课时,用了一则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增加了学生倾听的兴趣。
2.教学中,老师恰当而又充满感情的评价语,会让学生更加乐听,乐表达,从而使课堂更具活力。在这方面,许多优秀教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如在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评语:“你听得真认真,真是尊重别人的孩子。”“这么小的区别你都听出来了,可真了不起,我跟你握握手。”“你听出了他的不足,真该谢谢你。”……这样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一次握手,让学生品尝到了喜悦,体验到了成功,更温暖了孩子,这样的课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呢?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我们要广泛猎取各种有益书籍,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在教育教学中认真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熟知教学动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这样才能创设开放有活力的生命课堂,让学生爱听愿听。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上天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但是只有一张口,是为了使我们更多地看,更多地倾听,少发言。”寥寥几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和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也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侯月琴《浅谈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04期
2.石红梅《教育,从倾听开始》,《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04期
3.杜秀梅《教孩子学会倾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Z2期
4.彭红英《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中国民族教育出版社,2005年02期
黄伟娇,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