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与传统的营养、健康教育有着本质区别,是从幼儿时期开始便对受教育者进行食品及相关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人生观的培养,既培养受教育者了解传统饮食文化,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借助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进行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构建完美人格。2010 年起,国内好多地方开始试点,将“食育”概念引入到中小学教育课堂,结合中小学年龄及学习计划制定“食育”教案,力求培养科学的饮食观念及传统优良饮食文化的传承、实践动手能力、探索能力。
一、开展“食育”研究的必要性
1、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迫切需要“食育”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有 《黄帝内经》 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的膳食搭配文化;有“医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此外,还有粥文化、豆腐文化、素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这些既是先人留下来值得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更是优良的“食育”题材。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逐渐被淡化,西餐倾向日益明显,餐桌上畜禽肉类等高能量食物消费大增,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丰富的蔬菜类、粮谷类食物却大幅减少,若不及时推行“ 食育”,任其发展下去,将会改变我国数千年的饮食结构,不仅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代谢综合症更易呈现出井喷式蔓延。
2、家庭及学校的饮食意识迫切需要“食育”
现代社会国民不健康饮食行为越发严重,饮食礼仪正在退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形式严峻。学生进入中小学,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饮食习惯”“身心健康”关心不够。导致孩子对饮食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当问到“蔬菜从哪里来,肉从哪里来” 时,孩子脱口而出“ 从超市里来”。孩子在学校用餐基本都是享受食堂“全套服务”,吃完即走,回到家,更是“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劳动意识、饮食观念,更不利于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家长对健康饮食知识的匮乏,对“食育”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和认知。
3、我国居民饮食健康状况迫切需要“食育”
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以肉食和奶类食物为辅的模式,这种高谷类、高膳食纤维、低动物脂肪膳食能很好地预防各种富贵病、癌症等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贸易全球化,传统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转变为“三高一低”膳食,导致肥胖、糖尿病、癌症、冠心病等高发。目前学生的超重率及肥胖率直线上升,这些都与近年来偏食、挑食、膳食模式改变有着直接关系。可见,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合理的膳食模式,已成为政府和教育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推行“食育”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