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倾听驱动进行教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上课人: 何婧瑜 班级学科:三1班 语文 上课时间: 6月7日
听课人: 言淳
观察内容 | 环节一 | 环节二 | |
教师预设了哪些问题 | 创设的问题 | 齐读课题后:“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的意思)观潮就是?(看潮) | 默读三到四节,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深的部分和同桌交流。 |
问题的认识要求与学习目标水平的关系(解决∕解释∕迁移∕综合∕评价) | 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释字词意思,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想象画面,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 |
问题链的设置(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 | 由一个字的解释到一个词的解释,层次清晰、结构明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治理解。 |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文本,产生自己独有的看法和感受。 | |
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思考 | 讲解(说明性∕设问性) | 齐读课题后及时提出问题,观字的“看”的意思运用普遍,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能回答。 | 在学生回答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予以指导、点拨,生出更多的课堂资源。 |
辅助性讲解(板书与媒介的启发性∕示范的启发性) |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板书课题,相机提问。屏幕上出示课题与画面,启发学生的思维。 | 课件出示问题,讨论交流时,课件出示对应的问题,便于学生回答。 | |
理答(说明性∕引领性∕开放性) | 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教师提问时机恰当,学生能答对。 | 教师能及时抓住学生叙述中的重点,引导发散。 | |
评价(解释性∕引导性∕思辨性) | 教师由一个字的解释扩展到一个词的解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字词的认知。 | 教师的评价能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有直观生动的感知。 | |
教师如何倾听 | 主要行为(追问∕对学生回答激励、称赞∕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打断学生问答或自己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在学生答出“观潮”的“观”就是“看”的意思后,教师及时提问:“观潮就是——”学生回答:“看潮。”教师给予鼓励,并重复一次学生的回答加深印象。 | 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能及时予以鼓励和赞美,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之处进行发散、拓展,生出了更多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
教师如何处理生成的问题 | 生成的问题 | 作者观的是哪个潮呢?(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奇妙壮观的景象) | 见到这样壮观的景象,此时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就叫——人声鼎沸。 |
教师的处理 | 学生没有及时说出“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 对“人声鼎沸”词语的理解处理灵活,由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词语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