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清明食俗——荠菜花煮鸡蛋
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清明携着濛濛细雨而来,人们在寄托一份追思的同时,也会选择外出踏青。此时,万物复苏,田野地头都是初生的野菜,荠菜花也悄然绽放。如果没有特别注意,孩子们几乎不会关注它,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可是在很久之前,它就已经成为清明食俗的一部分了。
通过收集和采访,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原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荠菜花煮鸡蛋,是一种民间风俗流传广泛的家常菜,指用荠菜花和鸡蛋一起放在带水的锅里煮熟,通常在清明节前后制作和食用。此菜具有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的功能,“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
本次食育课程关注时令、关注学生生活和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采摘荠菜花,并亲手制作荠菜花煮鸡蛋,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和亲手制作食物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