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有感
“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平时我设计教学的时候,很少关注问题的不同,教学步骤都是固定化的模式。但《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让我明白,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的理念不同,应该突出文体的特点。
儿童诗以唤醒诗心,品味诗韵、营造诗情、激荡诗情、抒发情感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古诗文课程应该以课程为纬线,以传统节日为经线设计教学。
童话从学生和课文的实际出发,紧扣文本内容,贴近实际,用语文化的学习方式来读文,想象、悟理.....
民间故事教学重在讲故事,关注故事情节的空白点,想象和创编。
从说明文的教学我体会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有考虑文本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教学。
阅读完《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我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1、基本明确了文体教学范畴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2、大致了解了重组教材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许多名师积极探索,或通过重组让选文按体归队,或通过添加置换让文体成群结队,或借助群文阅读让文体焕发异彩。比如注重言语智慧的薛法根老师就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体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
3、把握文体脉络,才能触类旁通渐成系统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能大气,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言就能准确,在发现语文内容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容的确定就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提领一顿之后发现文章是这样编织起来的,于是自言自语就抓住核心,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能教得深刻,肯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抓住文本写法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和特点。
从现在开始,我会不断强化这方面的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体意识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