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小学教语文》有感
《我在小学教语文》一书中,作者李竹平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母语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有效做法。全书共分五辑,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部分《母语课程的课堂演绎艺术》这一章节的内容。李老师通过课程说明、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展现着他的创意语文课堂,带给我很多的启迪与思考。尤其是《唐朝的韭菜》这篇教学实录中运用的“听读法”,让我觉得很特别,很有触动。后来,又网上学习了两篇贯穿此教法的案例——《你一定会喜欢上播种》和《桥》,对听读课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
“听读”是把书面文字用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孩子去聆听、预测、想象、表达等等。“听读”作为一种课堂学习形式,相对于“视读”有三个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一,听更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进入沉浸式阅读的状态;其二,朗读者用声音诠释了作品本身蕴含的丰富情感,孩子在聆听中更能被作品感染、打动;其三,听读过程中运用暂停或必要的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建构,即时性、开放性的互动,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所以,听读是培养语感、训练逻辑思维和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听读课上,因文本不同,教学目标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李老师教学《唐朝的韭菜》,通过高水平的朗读呈现作品幽默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兴趣,迅速将孩子们带入故事情景当中;再加上即时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现代人急功近利心态的批判和对回归自然的呼唤。而《桥》一课的教学,通过暂停、及时提问、热烈讨论,学生自然听出故事的基本构建,听出小说创作的要素和技巧,听出老支书不徇私情、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当然,听读课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我认为,如果教师能精心选择文本,精巧设计话题,完整规划流程,声情并茂朗读,灵动有效引导,孩子们一定能在课堂里听出言语的生命,因为那是花开的声音,清脆悦耳,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