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他人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先倾听他人的回答和心声,没有倾听就无法恰当的、真诚的回应对方,倾听和回应是互相制约的,互相依赖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教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天天给学生上课、讲课、交流。由此看来,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心声,就是老师的日常工作,如果没有倾听,教师就不能理解自己的学生,就不能和学生交流沟通,就不能教好学生。如何去倾听呢?所谓倾听就是入耳入心地听,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把听到的内容与自己的认识、学生知识结构、学生的现状、进行综合、比照、判断、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恰当的回应学生,才能给学生以自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而自己也会进入角色、忘我上课,忘记疲劳,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要注意,如倾听时的姿势、语言的表达方式、表情的变化等。可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不是专心的听。不会恰当的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进入环境,导致在回应学生时出现了几种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一是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简单的重复,根本不做评价,敷衍了事,学生也不知对与错,这种情况学生很快没了自信,再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二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消极的等待,特别是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正确或不简练,老师更是满脸的不高兴,这时的教室里是沉闷、尴尬的。三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干脆把答案和盘托出,一讲到底,全是老师表现、“表演”。四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不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老师都不予理睬,只管进行下个环节,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积极,可是学生能有多少收获呢?这样学生只是口动、而没有心动,劳而无功。为什么会出现这几种现象呢?一是教师对所教的课文的内容、脉络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没有找准,或对目标模糊不清,或者自以为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问题选不出合理的内容回应学生,殊不知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 起着统帅教学过程的作用,也起着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作用。二是教师临场状态,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总是一本正经,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没有一点亲和力,那学生也只有机械似的坐在那,只能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只能死板的回答老师事先安排好的答案。三是老师没有掌握倾听和回应的技巧,也就是说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随便的听一下,简单的处理,给学生的回应是按照自己预设好了的答案,或者死拉硬拽把学生迁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所以课堂上就会出现沉闷、尴尬局面。四是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彻底,学情分析不客观,不准确,如学生的特点、个性、习惯、知识结构等。学生想要什么,老师不清楚,老师完全驾驭课堂。五是老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应变能力较差,教学时以教参、教辅为主,全盘照搬,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正确理解,忽视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脱离了文章的情感主线,而只重视知识的落实,把课上成了知识的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