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颁布后,大家都在学习和研究新课标。这篇文章从核心素养着手,关注核心素下的教学变化。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何实现这一总目标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并实践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并需要遵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的。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来说标志着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课程的变迁从“双基”“三维目标”一直到当下的“核心素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我们的教育一直都不能忽略人的问题。随着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变化,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与之相匹配的素养养成型课程设计也就自然产生,他更强调,在学科实践中,遵循素养形成与教学内在规律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本文对实现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要重点关注哪些改变,提出了思考。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李德强老师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些可司可行的建议。
首先,他认为我们的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注重相互关联,整体考虑,在全面梳理核心素养层级的前提下,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性要求。他告诉我们,这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在教学实施中,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始终。从更加具体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两个联系,将学习内容与细化的核心素养联系起来。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与细化的核心素养联系起来。
其次,他认为要以核心概念为重点。 他认为,我们要关注知识的内在关联,因为这是核心概念,教学中要关注的第一要素。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要把浅表的知识变成完整的,把零碎的知识变成结构化的知识,这对我们以素养利益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忽略了核心概念教学重点的教学可能会变成单一的知识教学。那样我们的教学就很难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最后,他认为我们要以学科实践为主线,因为学科实践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树立起这样一个基本的理念,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是在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战,并且战胜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得以成长的。这样的成长不是仅仅局限在知识或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伴随着他们精神的生长,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融合性。
总之,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基本思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经历,兼顾学习内容设计和学习行为设计,并尽可能的将他们融为一体,这样的思路改变了以前的那种从认知出发,将知识先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实施时又将知识点一个一个串联起来的做法,这样做可以使得科学教学目标聚焦到学生学习本身,凸显出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