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食而养 借食而育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儿童身体素质不仅关乎到“健康中国”的未来,更是实现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由饮食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过敏、高热惊厥、贫血问题、腺样体肥大等时有发生,新生入园体检结果显示儿童身高、体重均上率逐年下降,身体指标的异常率逐年提升,健康素养及其匮乏。为了改变儿童健康不容乐观的状况,十年多来,河南省实验儿童园重拾古圣先贤的生活智慧和哲学思想,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不断变革创新,开辟了“依食而养,借食而育”的儿童健康教育新路径。
一、食之韵——传承中华饮食文化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以“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主张”“孔孟食道”为基础的饮食思想和智慧。然而,西化的饮食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所接纳,中华饮食文化日益衰落。为重塑中华饮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食育注入文化内涵,我们提出了“食育是尊崇天地自然之道,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永续,增进人类身心康乐的基础教育”的理念,通过食趣、食操、食知、食礼,分别从情感、能力、认知、礼仪四个维度,培养喜食、会食、康食、雅食的儿童。食育的内容则由自然、耕织、食物、厨炊、身体五大方面组成,内容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了从自然到农田、从农田到厨房、从厨房到餐桌、从餐桌到身体、从身体回归自然的全过程。
二、食之养——研发全年体质食谱
在儿童食谱的制定上基于中医养生文化,秉承“亲近自然、均衡营养、合理取用、生态有机”的配餐原则,遵循“当地、当季、当令、当时”的饮食智慧,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营养配餐食谱。以最新鲜自然的食材、最健康的烹饪方式滋养脏腑,提升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我园的食谱分为五类:年龄段食谱、民族(回族)食谱、体质食谱、个性化食谱、节假日食谱。年龄段食谱指向托小中大班儿童;民族食谱指向回族儿童;体质食谱指向九种体质(平和、热盛、痰湿、积滞、高敏、怯懦、肝火旺、阳虚、气虚)儿童;节假日食谱指向家庭建议食谱;个性化食谱指向特殊需要儿童(尿床、过敏、高热惊厥等);节假日食谱指向家庭建议食谱。多样化食谱涵盖全年365天,惠及全体儿童,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大面积精准地提升儿童的身体素质。
三、食之味——创建儿童食育工坊
食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提供给孩子深度参与实践的空间和机会。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指出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这一理念下,我园于2011年创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食育空间——儿童食育工坊,这一个由传统中堂、传统灶台、传统厨具与炊具、桌椅、书架、水池等构成的儿童食育教室。食育工坊的课程主要依据节气的变化,使用当时、当季、当地的安全无害食材,保留食物的原味,远离食品添加剂,体验传统、健康的烹煮过程。儿童在动手做月饼、蒸花馍、烙菜饼、煮豆粥等食物制作与品尝的真实体验中,感受食物的百味和饮食的乐趣,萌发对食物的敬畏,学会感恩与珍惜,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悦纳不同口味的健康食物,从小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