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式随文练笔存在的问题
所谓自主式随文练笔,是指为弥补统编教材随文练笔设计数量的不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情以及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文本特征而设计的课堂写话活动。当前自主式随文练笔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设计散漫:教师的个性化色彩过浓
相比教材规定的随文练笔,自主式随文练笔在设计内容上更加开放,在写话形式上更加多元。然而,正所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无论哪种形式的随文练笔,其基本的教学体例依然客观存在。如果教师过于依赖个人的阅读偏好和写作志趣设计随文练笔,必将造成随文练笔教学目标的偏差和其教学功能的减弱。某地区教坛新秀的课堂考核:七位教师分别执教《海上日出》一课,有六节课设计了自主式随文练笔。除两节课的随文练笔在形式上大致相同(均为看图写话,一个写草原日落,一个写山中月出)外,其余四节课的随文练笔差异极大,分别是按时间顺序写话(写出事物的顺序变化),生活场景描写(写自己看云的经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选用表示颜色的词写一次晚霞。教师个人色彩过于浓厚的表达和过分失度的展现,究其根本,在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随意以及教学定位的模糊。
2. 目标迷失:练笔的聚焦性评价缺失
随文练笔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在于三个“聚焦”:在教学形式上聚焦读写一体,在教学价值上聚焦语言运用,在教学目标上聚焦精准细化。换言之,随文练笔如果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导向,缺失了“写什么”“怎么写”和“写得怎样”的聚焦性评价指向,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也将化为虚无。综观阅读课堂上随处可见的自主式随文练笔,因目标迷失而造成的种种练笔怪相比比皆是。如,随文练笔“另立山头”,读写“两张皮”,写话完全脱离阅读教学的内在需要;随文练笔“昙花一现”,写话似有实无,教学时间上难以保证;随文练笔“原地转圈”,写话既没有促进学生的阅读拔节,也没能实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增量提升……种种怪相的背后,是语文教师对随文练笔“写什么”“怎么写”和“写得怎么样”聚焦性评价把握的缺失。
3. 形式单一:文本诠释型练笔过多
统编教材预设的随文练笔不仅数量偏少,而且缺少系统规划:从整体上看,其内部缺少逻辑支撑,缺少宏观层面的整体设计;从个体来看,练笔大多缺失明确的习作支架,缺少对学生写话能力培养的具体指导。这种缺憾与不足在教师自行设计的随文练笔中则更为严重:受教学理念、写作学识以及教学惯性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偏好以解读和理解文本内容为主的诠释型写话,练笔内容以读文想象画面、写感受或理解为主,鲜有对“怎么写”的扎实指导。比如五年级上册《搭石》的随文练笔: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后,他们会聊些什么?写一段老人和青年的人物对话。诠释型练笔虽然有助于建构学生与文本的阅读联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理解和情感认同,但过多则会稀释课文的习作示范意义,降解随文练笔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