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随文练笔的设计思路
一次效果良好的随文练笔往往能成为阅读课堂的点睛之笔:它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思维上动起来,在语言上用起来,进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参与和深度学习。与此同时,效果良好的自主式随文练笔设计,也常常需要教师别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殚精竭虑的用心设计。
1. “上”有所归:瞄准单元语文要素,指向年段目标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含了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建构了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自主式随文练笔如何设计,怎样把握?笔者认为,瞄准单元语文要素,精准指向年段习作目标的达成是基本前提。换言之,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自主式随文练笔需要在单元语文要素的统领下,精准定位“这一次”随文练笔的内容与形式,以发挥其在实现年段习作目标中的特定作用。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单元习作是“缩写故事”。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笔者设计了以下三次随文练笔:一写概述,以“小白蛇”的身份,向父亲简述自己遇险、被海力布搭救的经历;二写日记,以“牛郎”的身份,简单记叙和兄嫂分家的过程;三写《天河小传》,简述“天河”的来历。以上三次随文练笔,在单元统整理念的指导下,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体现出从低到高的进阶逻辑:首先,是对课文段落的概述,把原文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成几句话;其次,是对故事某个特定情节的概述,把《牛郎织女》中的一个情节概括成一个片段;最后,是对故事完整内容的概述,把《牛郎织女》的高潮部分概括成一个自然段。三次随文练笔,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目标高度一致,又各有侧重,训练层次由低到高,逐渐提升。
2. “中”有所指:把握文本特征,跃升教学形态
文本是作者个体经验的生动流露,是作者个性语言的集中展现,每一篇课文都凝聚着作者鲜活的创造个性和鲜明的表达特征。随文练笔的设计,还需要尊重文本的表达特征,着眼于跃升阅读课堂的教学形态,努力走向读写一体的教学新境界。如果教师能精准把握文本的个性特征,精巧设计随文练笔,让阅读与表达深度融合、完美交融,那么,随文练笔就能够成为实现习作目标进阶的重要基石。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和《小岛》。从文体来看,前一篇是抒情散文,后一篇是叙事散文;从抒情风格来看,前一篇沉郁悲愤,后一篇开阔高亢;从语言表达来看,前一篇多罗列概述,后一篇重细节刻画。如何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列提纲,分段叙述”,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设计?笔者给《圆明园的毁灭》设计了填空式随文练笔:一把大火,烧掉了 ,烧掉了 ,烧掉了 。给《小岛》则设计了场面描写练习“晨光中的菜园”:朗读课文“那一方油布已经翻开,露出了一大块菜地……”展开想象,金色的晨光中,将军会看到怎样的一幅场景?请以《海岛战士们的小菜园》为题,替作者写一写那块菜地。两次不同的随文练笔,均契合各自文本的表达特征,实现了阅读与表达的深度融合。
3. “下”有所依:针对学情所需,提升表达能力
所谓随文练笔,其要义在于“练笔”二字,也就是说,随文练笔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实践能力。因此,自主式随文练笔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需要,基于学情,有的放矢,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习作重点是“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有两篇重点课文,《太阳》和《松鼠》。《太阳》一文,因其文体特征鲜明,学生很容易就能辨别出课文说明了“太阳的什么特点”“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而《松鼠》是一篇记叙文,学生对课文中“说明了松鼠的哪些特点”的概括和“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的辨认就显得比较困难。
如何针对学情设计适合的随文练笔,以期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分别设计了“目标一致、层级呼应”的两项随文练笔:其一,模仿太阳的介绍(特征:“远”和“关系密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写一写地球的特点(“距离太阳远”和“生机勃勃”);其二,把自己想象成松鼠,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的一项本领。两项随文练笔让学生有了三次动笔的机会,且三次都以“说明方法的运用”为练笔目标,并呈现出“能力进阶、螺旋式上升”的练习逻辑:首先,练笔写地球“距离太阳远”,其实就是改写课文,难度相对较小,有助于学生获得运用说明方法的语用亲切感,并较快地掌握使用说明方法的语用能力;其次,练笔写地球“生机勃勃”,则是对《太阳》一文“太阳和地球关系密切”几个自然段的仿写,它暗含着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最后,让学生化身为松鼠,在语境运用中自由选择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事物特征,其练笔过程具备了自主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等高阶学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