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的意义,是让我们成为可以照顾好自己的人
每一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吃东西,这是我们的生存本能。
但吃什么,如何吃,怎么吃却是可以通过后天进行培养与引导的。
在《食育》一书中,倡导一种观点:除了告诉孩子食物的种类与营养,还要对孩子从小进行食育的行为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在生活与生产中学到的。
让孩子参与买东西的过程,在巷子里、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前,让孩子学会甄别区分食材的不同与好坏,学会与商贩买东西讨价还价,学会辨识加工食品包装上的各种标签。
让孩子参与制作食品的过程,在幼儿园或者家里,为孩子开辟学习做饭的空间。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参与择菜分餐,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教给他们简单的烹饪。
让吃饭这件事具有仪式感,告诉孩子要饭前洗手,并和孩子一起在桌子上摆放美丽的桌布,用精美的食器装盛食物。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孩子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吃饭这件事的流程体验。
《食育》的作者藤森平司在书中一直重复用到一个词:守护。
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太好了。
相对于强势的保护,守护虽然有些消极,但却真正解释了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从每一餐开始,不再强迫,把吃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才是食物,教他们认真对待食物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该相信,一个能认真对待食物的人,一定会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而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会照顾好自己的人。
而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孩子们学会的事情,才是食育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