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事小,学问大
《食育》开篇先是描述了东京商业街的一番热闹情景:窄窄的巷子里,一家店挨着一家店,此起彼伏的不止叫卖声,还有各种食物的香味。买菜都是孩子们的任务,通过买菜,孩子们学会分辨食材的好坏,学会订购,学会讨价还价、付钱找钱。孩子们也会被各种美食吸引驻足,即使只在巷子里转转,也足以刺激孩子们的五感。
多么熟悉又怀念的场景!虽然书中说的是日本,我小时候倒也在菜场里体验过差不多的情景呢。只是现在孩子们生活在水泥高楼之中,很难得有这么接地气的体验了。
其实“吃”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记得我小时候还曾经说过“我可不想死,因为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过呢”这样的傻话。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挑食,不爱吃东西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从没听说过哪个孩子挑食。一是现在的食物太丰富,除了主食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二跟家长也有关系,孩子不吃,便跟在后面喂。吃饭成了任务,孩子们难免心生抵触。
食物的丰富性会吸引孩子,也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一旦对食材产生兴趣,自然会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们会思考,盘中的食物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怎么种出来的?也会自然地生出感恩之心。
自己种食物也很有趣,会让孩子在开花、结果、收获的过程种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注意力、关心他人的心情,也会有机会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孩子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吃饭讲究氛围和仪式感
作者提到他带的班里,起初孩子们午饭总会有很多剩饭,但是在他的带领下,不再有剩饭。他是如何做到的?
很简单,就是带头吃得很香。孩子们见他吃得香,也要吃,作者不给,孩子们便更想吃了,最后甚至去别的班级把饭要过来吃。
想起抖音看过的一段视频,狗狗不好好吃饭,主人便在它前面放上一排玩具狗,挨个吃,每只吃得似乎都很香,狗狗在后面焦急地等待,等轮到它吃,赶紧埋头吃起来。得不到的总是好的,不仅是吃饭,在其他方面也要运用这样的智慧来教育孩子。
引申一下,在家也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吃饭氛围,大家围坐桌前一起用餐,热热闹闹,说说笑笑。不要喂孩子,让孩子自己吃,吃自己想吃的,吃多少也自己决定。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孩子们开开心心地,也就不会挑食了。
同时吃饭也要有仪式感。
作者提到之前所在的小学,午餐时,孩子们面前是大黑板,粉灰飞扬,实在没有个吃饭的氛围。他自己创办幼儿园后,在黑板前安装了轨道,吃饭前用帘子把黑板盖住,并且让孩子们自己带餐巾铺在桌上,再摆上餐盘。这样吃饭的时候课桌就暂时变成餐桌了。而如果在桌上放一朵鲜花,那么用餐氛围就更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