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华金芬12月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2023-12-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华金芬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至少应该有这些:语言,语感,认识和情感,书写阅读、朗读表达能力,兴趣和习惯。

语文与课文:课文是教语文的工具,而不是语文。教课文时要注意其与文章的不同,课文有内容意义与形式意义两种,内容意义就是课文的内容情感,形式意义则是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的内容的,即过程与方法。习得内容意义叫做得意,习得形式意义叫做得文,在得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学会了阅读,培养了阅读能力。

朗读:朗读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在朗读中有了悟性,有了语感。老师的范读最能激发学生的朗读与语感。教朗读的规律就是“跟我读”。

课外阅读与写作:读书,即课外阅读很重要,但语文水平较好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学生在多读多写的实践中自然就学会了语文,同时也就爱上了语文。课外阅读中也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有了一定的阅读,有了文化的积淀,写作自然而然就有了言语基础,就能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教作文最重要的便是读写结合。

写字要坚持,描绘要继续。百人语文教学规律“熟读、精思、博览,多做”。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要做一个文化人,要善于与人交流。要善待学生,不断激励,不断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语文要手把手教,要实打实地教,能运用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目标。习惯:“没有熏不黑的锅屋”,耳濡目染。长时间地对一个人施加某种影响,总会使其有某种改变的,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节节读,课课练,锅屋岂有熏不黑的道理。

读写能力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在大量的长期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读而再读,答案在读中发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便是教学目标中的有感情地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百分之白的语文水平低下,百分之百的写文章不通顺,原因便是语感不好,所以课堂上要多读,回家要多读课外书。读有一定情节的书,能够引发孩子兴趣,而且一定要出声读。让孩子和书籍交朋友。

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这说到底就是一种习惯,通过读与写,让自己长时间处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自觉的便会逐渐被同化,形成与之类似的语感,而最终便作用与自己的表达中。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较为“敏感”的触发机制,于是便常常能够有所感,有感而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