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的价值何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教学的新形态。为什么要提出学习任务群?只有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才会产生发乎内心的自觉行动。
为核心素养的目标所牵引。核心素养是课程立德树人的聚焦点、着力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具有育人根基性、内在整合性、行为倾向性等特点,育人根基性旨在强调课程总是在哺育学生的精神成长,也是指核心素养具有植物性特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发展得好,蓬蓬勃勃 ,一派生机。内在整合性,是指诸多要素组成一个整体,课标对此有很清晰的阐说,指出四个核心素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而语言与思维是一张纸的两面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传递文化,也总是伴随着审美活动。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说,正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合力成就了这样的千古名句。行为倾向性是说核心素养总是在做事中表现的。核心素养的要素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是做对的事,“关键能力”是能做事,“必备品格”是指能把对的事做好。而“做事”则要在真实情境中,素养也一定是综合表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为核心素养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体现了语文课程特质。语文课程的特质可以分为表现形态和本质特征两个方面。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表现形态。从综合性看,语文课程内容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还有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与这些主题相关,有语言成品、具体风物、语文活动等载体。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则超越这些主题和载体,从“人”的成长视角,即课标所说“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设计,必然具有综合性。从实践性看,“任务”驱动,“以语文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一个语文成品和语文现象,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血肉相联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密不可分。学习任务群的教材呈现,从内容说,有人文组元的因素,而任务群“类”的特点则是工具性。从实践方式说,具体的方式是工具,但为什么运用这种方式?怎样使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如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真正激活主体力量沉浸式投入,拥有“智力尊严”?这些都关乎人文性。学习任务群无疑可以整体性地促进学生工具性、人文性的涵育和提升。
契合教学基本规律。教学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积极的学科实践构建主线。这应是学习任务群的第一要义。教学是引导思维的,以了解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学生经验与实践场域的发展区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必须深入到学生的深层思维。这也是学习任务设计的逻辑起点。要让学习始终充满挑战性欲望,而“挑战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含量和深度,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总体上应当围绕思维发展展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之一,要把握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引导思维升阶的同时促进情感的发展。任务导向的学习,需要积极情感的投入,也更有利于激发美好情感的生成。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与环境的积极主动,直至推进其关系“转化为参与和交流”(杜威语)。情境性是学习任务群特点之一,学习任务群包含了人与环境的交互性。教学规律很多,这里仅列举陈说一二。学习任务群作为一个载体,无疑为这些教学规律的落地创造了积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