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随文练笔的升级策略
发布时间:2024-03-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汤晓丹

模仿是借助课文语境表达具体的表现。随文练笔不能以模仿为主旨,而是需要沿着模仿——变化——创新的螺旋式上升而逐步摆脱语境依赖,从而使随文练笔在单元习作中入户、扎根、开花、结果。

1.依托语境的变化练笔。

随文练笔的起步阶段或在学生首次遇到文体时,都需经历一个熟悉文体模仿练笔的过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有“在模仿中寻变”的理念,而不是机械模仿。如果习作教学不能摆脱语境依托,那么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是难以形成的。“在模仿中寻变”简单做法就是在模仿中增添新元素而改变语境。如在童话续写中,新角色的加入,可以促进情节延伸与变化,使故事内容增添童趣。简单变化的练笔可以在模仿练笔基础上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复杂的可以在变换情节、出现意外上下功夫。

2.摆脱语境的迁移练笔。

统编版的精读课主要是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略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统编版课型教学理念自然可以运用到随文练笔上来,即在学得精读课文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到随文练笔中。如学了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就可以迁移运用到练笔《我家的黑猫》的外形和有趣故事的描写上;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以练写《家乡的白梨》的形状、颜色、味道。迁移运用的好处是能使学生与生活对接,唤起对生活的记忆,也便于摆脱文本语境的依托。

3.自主创新的独立练笔。

创新是习作的生命,那随文练笔如何创新呢?可以采用“借内容而变形”,即盘活课文内容,练习把课文内容表达的变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一自然段:“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 528 厘米、高 24.8 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教师在学生提取该段文字信息:作者、画名、大小、内容、历史、珍藏地六大要素后,要求学生重组改写课文的表达。练习中可出现很多种表达组合。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随文练笔要引导学生“用课文表达之魂,练自我独创之笔”,这是随文练笔转型升级走向自主创新的标志。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3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