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李婷旭12月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12-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婷旭

素养导向下数学真实情境的价值意蕴

一、真实情境让学习从游离走向沉浸

日常教学中很多情境往往是教师为了承载某个知识而“制造”出来的,这样预定创设的情境称之为(伪情境)。情境只是作为一种知识外在的点缀,觖乏真实性,忽视与学习内容建构关联,特别是教学内容背后所指向的核心素养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学习情感是沉睡的,学习内容是浅层的,无法触及知识的本质内核。基无真实情境下真回题的创,设,能让学生感受到情境问题与”“我”息息相美,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积极的态度倾向。有效连接学生的经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切实感受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在真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沉没到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完成任务时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从而持续性的开展学习探究。

二、真实情境让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

学习发生往往是在具体的境脉中产生的。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数学被看作艰澀、理性、抽象的符号存在,学习时被舍去了一切境脉和情境,学生获得的只是一种适用于学校情境的“惰性知识”,学生习得这样的知识,A问题情境下能解决的问题,在B问题情境下就无法实现迁移,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导致学习边界的窄化和封闭。真实情境下的数学学习,是由情境中的问题驱动的,是在与世界和他人的交互中对自我经验进行重塑的过程。基于真实情境下的条件、信息,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清晰的,有的是模糊的;有的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其次,资源开放。包括工具资源多种多样,人的资源在解决真实问题时常常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解决。

三、真实情境让学习从碎片走向整体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思维五步法”,即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一验证假设。其中前两个环节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但在日常教学中,这两步是常常被忽略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鲜少有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的机会。即使面对现成的问题也都是良构问题,它的目标、条件和途径三个要素非常明确,学生的思维浅层且单一,学习中深度思维并没有真正发生。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真问题常常是大量的劣构问题,需要学生完整经历思考过程,目标、条件和途径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界定、寻找,学生的思维在真实情境问题驱动下真正被激活,形成一条完整、连续、高通路的思维链,这样的数学学习必然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

(四)真实情境让学习从离身走向具身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发端于身体,即学习时心智根植于大脑,大脑根植于身体,身体又在环境中相互嵌人交互。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接受书本上高度凝练、抽象的概念化表达,这样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脱境化的过程。学生身体处于缺席在场的境况,这种仅以“脑”为方式的学习样态,对于儿童来说是很难融人其中的。基于真实情境下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回到真实情境“当中“与“过程中”,以真实问题为主线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做数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身与真实情境相关联,无论是知识生成,还是情感发生、认知深化,学习个体不在是“脱域性”的存在,具身实践成为学生“返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具身的体验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