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以真实或虚构的情境为背景,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呈现数学问题或概念,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以游戏情境,开发数学思维
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游戏与情境教学融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比大小》这一部分知识时,当学生掌握比数字大小的技能后,教师可设计名为“动物比大小”的游戏情境。在游戏中,学生扮演动物园的导游,他们需要观察不同的动物,并根据它们的大小进行排序和比较。游戏开始前,教师准备一些动物的卡片,每个卡片上都有动物的图像和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在第一个任务中,学生需要观察动物卡片上的图像,并按照数字大小进行排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培养数字排序能力;在第二个任务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卡片中数字的大小,找出最大数字和最小数字的卡片,能够培养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第三个任务中,学生依照数字,对动物进行分类,如可按照“数字<5的动物”“数字>5的动物”,将动物分为两组,同样也可按照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的方式来分类,教师可要求学生解释每组的共同特征,进而考查学生的学习思路。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数字分类的理解,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上述游戏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数学学习,同时也体验到数学思维的乐趣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自然情境,感悟数学之美
数学是一门有着无限美感的学科。长期以来,数学教育注重凸显学科的逻辑性,忽视了对学科美感的挖掘与彰显,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挖掘数学教学中蕴藏美感的元素,为学生营造具有美感、智慧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情境当中,通过学习,感悟数学之美。[4]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以自然情境为背景,是达成上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通过将数学与真实生活场景相结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感悟数学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向一年级、二年级学生传授形状、空间的概念时,教师可设计名为“自然形状探索者”的教学活动。这一活动中,学生成为“自然形状探索者”,深入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的形状,学习如何辨认和描述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准备一些道具和工具,如纸板、剪刀和观察表格等,指导学生安全、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在活动的第一阶段,学生可通过观察、收集自然环境中的形状信息,辨认和描述不同的几何形状。他们可观察周围的树叶、花朵、岩石等,寻找并记录出现的形状,并将这些事物还原到纸上,或使用纸板和剪刀制作形状模型。通过亲身参与形状的观察和制作,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几何形状的特征,进而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第二阶段,学生可对观察到的形状进行分类和归纳,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可以使用观察表格,对不同的形状进行分类,如将圆形放在一组,将方形放在一组,以此类推。学生可与同学讨论不同形状的特点,如圆形有没有角,方形有没有曲线边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加深对形状的理解,还能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活动的后期,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形状知识,设计一个小型的自然形状展览活动。学生可在校园内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展示他们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关的几何信息。学生可使用纸板、彩色纸和绳子制作展板和标识,将不同的形状展示出来,同时,也可以编写简短的解说词,向其他同学和家长解释展览中的形状和自己在自然界中的观察结果。
通过“自然形状探索者”这一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学习与形状有关的知识,还能够对数学学科的美感产生一定的感悟,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通过亲身参与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此外,通过与其他同学展开合作交流,学生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加深对形状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情感十分有利,也贴合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