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现实视角,感触生活中的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无处不在。学生己有较为丰富的生活活动经历,初步获取了数学知识(经验),数学概念或观念己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不完整的公模糊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恰恰就是这些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为学生开始正规的学习作了基础铺垫。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学习就是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现象,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提炼与总结,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通过学习贴近生活的 “现实的数学”,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有趣、易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有个值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管用、有价值。
例如:数学中的“排队问题”
老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提一个数学相关的问题了!这位小朋友在一列队伍中,从前面数,他排第五,从后面救。他世排五,那么,队伍中一共有几个人呢?
学生:10,11,9,8……(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答案)
(接下来,老师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画图,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
学生:9个人!(学生们不约而同得出一致答案)
老师: 那么,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不是5+5 等于10个人,而是 5+4等于9个人呢?虽然通过画图得出了答案,但是老师还是希望可以听到小朋友们的思考。
学生:因为从前面数 5个人己经加上了这个小朋友了,从后面数又加一次就重复了,所以要减掉。(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说)
老师:没错!小朋友们,我们在日常排队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理解了,就不会算错人数了。(老师笑着补充说)
教师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熟悉”现象去解读 “陌生”知识,用“具体,事例去理解“抽象,理论,感觉生活处处有数学。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象,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触摸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