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实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这个特点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探索数学问题,了解数据概念,最终学会应用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长度单位时,可准确铅笔、绳子、长尺、书本等道具,让学生对这些现实中存在长度单位简单的了解之后,自己动手,通过标准的刻度对课堂上随处可见的东西进行度量。而针对米、千米这种较大的长度单位时,教师还可利用绕圈跑、来回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米与千米的概念,并在这种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对这些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结合生活原型,使学生置身于数学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情景化当中,也不失为有效、可用的现实情境。通过生活型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们置身于生活氛围之中,并学会在生活中利用数学。例如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影像,使学生对循环这一概念有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循环现象;学生便会指出每周七天是循环的,大阳东升西落是循环的等等:接着,教师再对数学知识中的循环现象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含义。
三、小学数学中利用现实情境教学时容易出现的误区
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实情境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误区,而一旦这些误区形成后未能及时解决,则会严重影响情景化教学的效果,进而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造成阻碍。
1. 数学问题本身性质造成的误区。数学问题本身的难易度,是造成教学误区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简单明了、浅显易懂的数学问题,在情景表达上也就比较容易,进而也容易让学生理解,但是,一些解题过程比较复杂、曲折的问题,其本身的完成上就比较困难,如果再利用抽象的情景进行表达,则会弄巧成拙,更不容易让学习听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地套用现实情景,才能避免此类误区的发生。
2. 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差异引起的误区。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关系,其智力水平也会较低,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没有重视这方面问题,以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小学生,就容易导致创设的情景过于复东难懂。学生需要通过情景的显示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探索问题,虽然较高难度的情景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也会因为智力水平益异问题,使很多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真正的针对情景显示来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应用现实情景进行教学,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的功能,还要学会反时地规避误区,是现实情境在小学数学中变得可行、实用,让现实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