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童话
——记横小徐雪芹老师
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蒋红莉
题记:
《醉绪》:温润容颜经霜洗,绵泽书卷渥桃李。寸心若感不惑晚,岂因醉绪沐黄昏。
这首诗是徐雪芹老师对自己的真实写照。28年前,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她带着青春的梦想和憧憬一脚迈进了一所乡村小学,开始教师生涯的跋涉。星移斗转,岁月匆匆,不经意间28个春秋寒暑如白驹过隙。风也行,雨也行,一路走来,她诗意地栖息在杏坛,为的是心泉渥桃李。
犹记得刚踏入教坛时,一周要上20节课,繁重的的教学任务让她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辛酸和无奈,主教语文,她还兼任思品、体育、美术、自然等课程,那时候没有现成的教案,没有网络,甚至学校阅览室内都没有教学书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常常让她“无从下手”,再加上第一年工作就摊上个六年级毕业班,着实让她“雾里看花” 了一阵。为了尽快适应教学,每个星期天,她常常骑着自行车上路,赶到常州新华书店阅览厅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教学书刊,路途遥远,崎岖不平,车技不佳的她跌过,伤过,但只要看到那些特级教师的教案和实录时,她什么都忘了。在书店里,她时而俯读深思,时而浮想联翩,时而情动唏嘘,会引来无数莫名的眼光,直到华灯初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就这样,她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半年多时光,这些教育教学书籍充实了她的智慧,丰富了她的经验,使她缩短了适应期,锻炼了耐挫力,更夯实了教学基本功。真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刚出校门就赶上生机盎然的课程改革,可以少走多少弯路啊!那时,年轻的徐老师已经暗暗地下定了决心,她要用毕生的辛劳在红烛的微光下为他人做嫁衣!
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她带着三分怯意七分自信走上中层岗位,从主管语文的教导副主任到教科室主任,从村校校长到德育办主任,她勇敢地尝试,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且也干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是第二个十年,虽然也苦恼彷徨过,但更多的是踌躇满志。真可谓:纵今日,心境朗朗显童趣。横往昔,煮酒论道寄豪情
一晃,20多年过去了,一切感觉都变得淡定,时光也似乎变得很淡然了。这一学年,长期任教高段的徐老师回到了三年级,教了一班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学生。面对这群口音五花八门、身上气味浓厚,连老师都分不清的孩子们,她没有嫌弃,而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花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飞扬的谈话,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虽谈不上炉火纯青,可也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她都精心设计,总是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更生动、更富感染力,努力使这些家中根本没有闲钱买课外书的孩子们也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这时,她就是孩子们眼中的“雨露”和“甘霖”。
和徐老师在一个办公室是幸福的。她的乐观豁达让我们赞叹,她的诗意盎然让我们佩服,她的闲情逸致让我们羡慕……她常笑说自己已是办公室里的老字辈了,其实她的心态比谁都年轻,我们这些80后都不及她跟得上潮流呢!
和徐老师面对面坐着办公的我更是幸运的。工作闲暇之余,和徐老师聊“三国”,品“水浒”,笑谈明朝的朱重八;心情烦躁之时,听徐老师念叨念叨“养生保健”经,说说横山的奇闻轶事,或者和她一起扭扭腰、跳跳绳,日子过得真快活哉!在姐妹们的眼中,徐老师就是“红袖添香”和“潇湘书院”。
曾几何时,那个曾经打着花雨伞漫步小镇雨巷的小姑娘,如今变成了“半老有余、风韵不足”的徐娘了。坐在阳台上的摇椅里,蜷缩得像个孩子,浸于书中,她是金庸先生的粉丝,言情小说的追随者,更是历史小说的情人。有时也将李白的月亮吹落,将易安的东篱酒吹凉,清茶一盏邀来孔子,若嫌古人渺远,就与巴金老舍同其歌哭,恰到好处地温润着她的绵绵空荡。她喜欢这种“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感觉。如果你以为她在孤芳自赏,不,不是的。书读倦了,她会出去走走,路过老街,愿意听听店主人为几毛钱和顾客讨价还价和胡同深处的麻将声,还喜欢听那蟋蟀唱的不老的情歌。再踏上充满现代气息的水泥路,行走在钢筋的框架之中,不自觉地捋了几下头发,发现头发又长了,去烫一烫,剪一剪,再与小姊妹们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动人的舞姿,引得不少过路者驻足回望。她喜欢到菜市场,拣一捆青青的菠菜或韭菜,背着小包悠悠的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看远处山峦如黛……
其实,她有着比常人更多的不如意。曾经历过两次大的手术,33岁就被那恼人的高血压缠上,骨质酥松又引起脚底骨刺和膝盖骨半月板受损,还有轮椅上的姐姐一直都是她的牵肠挂肚,可这些并没有让她沮丧,反而更加热爱生活。她总是说:“日子是一个人享受的过程。善待自己,愉悦别人,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如今的她,喜欢将心情安置在文字里。闲来吟风,逛博客,踩空间,顶沙发,尽知天下事。晚上更是忙乎,手捧《缠绵》书,脚踏足浴盆,眼观《新水浒》,心想今生只为一群孩子们!
暗香深处,活出温柔和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