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去年比武中的课堂教学的关键词是激情、投入的话,则今年的模拟课堂可以以沉稳、实在来形容。这种沉稳是来自于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这份实在是来源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所以这些模拟课堂中有些教学细腻程度的显现,已经不分年级,一二年级依然能上出属于他们的深度。
其一,学是为了用,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朋友,老师都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设计教学案时,老师们都在努力寻找生活原型,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解此知识的必要性,知道生活中有趣的存在,掌握它发生变化的内在规律,获得学习即了解世界的这种乐趣。比如《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认识人民币》,就很好地展现出了学是为了用的理念,让孩子带着数学的眼光在用中学数学;比如《三角形》、《角》,都能从现实存在来激发学生认识它的欲望。
其二,内容的有效整合让知识的呈现和学习更具层次性,让学生在一个整体布局中逐步感知,从而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比如《认识分数》,资源的充分思考和利用,知识点、板块的有效整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痕的学习体验;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复习、新授、练习的一种深度整合,让老师成为了活动情境的创设者、活动过程的组织者、活动深入的引领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情感的唤醒者,整节课的层次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充沛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的思维也获得了质的提升。其实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教科书中的练习,它起的作用已不光是一个巩固知识的作用,更是本课知识的延伸,是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推手。所以去吃透教材是件不容易的事,有效的整合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不急躁,不放弃,携带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一边思考一边行走!
其三,巧用认知冲突,让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中掌握事物的本质;适时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回顾总结,突破重点难点。比如《认识分数》,“为什么数量一样多,每份所表示的分数不一样?为什么数量不一样多,而每份却可以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的提问,引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对分数本质的认识;比如《用数对确定位置》,“一个摊位只有一个位置,为什么有好几种不同的描述?”引入对观察人的角度、观察顺序的思考,从而植入数对,在认识数对过程中体会数对精确描述位置的实际价值;再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谁再来说说,24加6是怎么加的?24加9是怎么加的?”,再一次帮助学生重温算理,突破难点。
其四,善用学生已有经验,介入预习和课前梳理,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圆的认识》,比如《式与方程》《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此中获得了更多的思考。
模拟课堂,有值得称颂的部分,也有值得思考的东西: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我们的理论储备够吗;我们对教材和教师用书的钻研深吗;如何将资源与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达成知识内在联系的一种深度沟通;设计教学案时,如何站在学生的立场,多预设,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生成;如何设计深刻的体验活动,扩大学生体验的面;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热情,如何用我们的教育热情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作为评委,我只是觉得自己学习的太少,无法给出更多更新的东西,但是我想,基于自己的实际多听多思考,是我们目前可以做也是能做到的事,不管思考的程度如何,总是能帮助我们理清前行的步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