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小米粒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茅雨     来源:原创

背景分析(从学情分析、主题解析两方面分析;主题解析侧重分析班会选题和主题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积淀了一定的爱国情感和认知体会,对于祖国的发展有一定层面的信息接纳和宏观认知。但对祖国的发展与自身生活之间的联系缺乏切实的体会和感受,对于先辈为祖国发展做出的全面贡献多 数停留在如航天航空、军工、芯片等高端领域范畴,生活联结性不强。因此本课 以稻米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激活学生爱国情感和时代使命感,让学生真切体悟国之富强,处处可观,爱国之情,从“小 ”践行。

主题解析:

百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逐步实现救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一代代中华儿女肩负时代的责任,推动祖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即便是一粒司空见惯的米,也蕴藏着先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的精神理念。延承先辈精神,弘扬爱国情怀,引领青少年种下奋斗的种子,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时代激涌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班会目标(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方面分析,目标要具体)

认知目标: 通过数据对比、实物体验等途径,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救国 ”、“富国 ”、

“强国 ”之路上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袁隆平的加苦奋斗和水稻的产业的创新发展,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激发爱国之情。

行为目标: 通过写下心愿单的形式,让学生延承和弘扬先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激活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意愿,落实并践行在生活中。

班会准备(从学生准备、教师准备等方面分析)

1.搜集土地改革、袁隆平相关资料、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知识。

2.查阅相关书籍史册,准备图文材料。

3.制作 ppt。

(每个环节的过程要具体展开,有生成材料)

导入环节:情境创设,聚焦稻米

一、纸币导入 激发好奇

出示马达加斯加的纸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上面的中国杂交水稻。

师: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是如何飘洋过海去外国的呢?小小的种子,却蕴藏着大大的情怀,让我们随着小米粒的脚步,一起来看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通过纸币激趣、情景设置的方式,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认知冲突:“生活中常见的稻子 ”-“不一般的稻子发展史 ”,激发学生探究欲,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一:艰苦奋斗“救国米”

一、出示图片 追溯历史

师:早在七千多年前,水稻就已经出现了。可是,吃得饱这个小小的心愿困扰了祖国多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优质的种子!甚至在5、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还闹起了饥荒(出示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当时的中国太惨了!

二、亲眼见证 立下誓言

是啊,那真是一场人间惨剧!一位农学老师曾去山里看望学生,家人用仅剩的野菜汤招待,歉疚地表示,即便是野菜汤,很多人都吃不到了,甚至有人去吃土……看到这里,你想做些什么?(生答)

这位专家也是这样想的 ,看着哀鸿遍野的场景,他将研究方向从红薯改为水稻,立下誓言:我一定要让全中国人吃饱饭!他,就是袁隆平!

三、艰苦奋斗 攻坚克难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大大的提升了水稻产量,水稻亩产量从1964年的536斤增加到948斤!几乎翻了一倍!

出示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视频,体现成功是经历无数次失败才换来的。

师:袁隆平为什么能够研发出杂交水稻?(生答)

是的,因为他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才能将产量堪忧的干瘪米变成了拯救国民的温饱米!(板书:救)

正是如此,我们才能迎来稻花香里说丰年!(板贴:一田水稻图片)中国仅用9%的耕地养育了20%的人口!这是多了不起的奇迹!

设计意图:从闹饥荒到解决国人温饱,感受袁隆平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袁隆平研制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知晓唯有艰苦奋斗才能通往成功。


环节二:突破创新“富国米”

一、角色扮演 体会发展

过渡:除了产量,水稻的种类也更丰富了!小米粒语音连线——同学们,刚才你们参观了历史展览馆,相信你们也知道了我的前世今生,我能从单薄瘦弱变成如今饱满多产的模样,全靠袁隆平爷爷这些科学家的艰苦奋斗!现在我们水稻家族不光数量庞大,而且还打破了空间限制,在更多环境扎根了呢!接下来,请大家移步水稻科技馆,看看我的兄弟们的介绍吧!

出示不同的水稻,请学生扮演不同的水稻进行介绍:太空水稻、海水稻、巨型稻。

师:你们觉得哪种水稻最不可思议?(生答)

二、体验对比 体会辛苦

  1.体验插秧,感知艰辛

师:这些水稻的品种还真是让人格外惊喜!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了优质的秧苗,才能播种!同学们,你们插过秧吗?接下来让我们到科技馆的体验区去体验一次插秧。

生拿铅笔当秧苗,统一在桌子右边空地弯腰插秧,要求铅笔要着地,插一颗直起身再弯腰插一颗,一分钟体验。课件同步播放插秧机插秧图片。

师随机采访学生感受

预设:很累!

2.谈插秧机 感受威力 

师:我们的爷爷奶奶就是用这种方式插秧的,所以说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可是在你们插秧的时候,一台机器也在同步工作,一分钟,它一共插了300-500颗秧苗!它就是插秧机。

师:不光是插秧机,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

出示图片,介绍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

与传统的人工种植,这些机械化有什么优势?

预设:提高工作效率;解放农民双手

3.农业致富 华丽崛起

敢教日月换新篇!如今农民们的生活也大变样了!吉林的万昌镇是著名的稻米之乡!听听当地农民说说生活的改变吧!

出示:万昌镇父子俩诉说种田与生活的改变。

师:为什么农民的生活有如此大的改变?

预设:科技发展,大国崛起

师:强国之路,始于田间地头。习近平总书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我们国家终于从站起来到慢慢富起来。(板书:富)

 设计意图:体验插秧,直观感受机械化的优势;由稻米的种类延伸到农业机械化,再到农业大国,层层递进,体现科技的发展带来祖国的繁荣与进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环节三:大国担当“强国米”

一、仗义援助 大国担当

过渡:小小一颗米,经过科技的更新升级,真正做到让人们衣食无忧!不仅如此,我们的杂交水稻还走出国门,小米粒有许多国外的兄弟呢!这不,马达加斯加的兄弟给小米粒寄来了一封信!

出示信件内容,语音配音朗读。

从这封信中,你看出了什么?

预设1:杂交水稻技术的厉害。

预设2:中国的大国担当!

师:是的,除了马达加斯加外,还有许多国家接受了我国的援助,比如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巴西等。胸怀天下,立己达人;行而不辍,展现担当。我们祖国从站起来,再到富起来,最后能强起来。(板书:强)以实力证明我泱泱华夏,盛世繁华!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时,也不忘为别国撑伞,尽显大国担当与气魄!

二、暗流涌动 笃行不怠

有些人认为靠现在的科技端稳手中的这碗米饭了呢?你们同意吗?

预设:不发展会被其他国家赶超!

师:是的,如今的国际形势,仍是暗流涌动!(出示图片,教师讲解)

环节四:小小种子 大大担当

师:同学们,面对当前的时与势,你觉得,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或者你将来想做什么来助力祖国发展呢?请大家将你的想法写在下发的种子单上!由组长将种子单贴到黑板指定位置。

交流种子单

师:孩子们,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担与责。今天,我们一起展望未来,想着该如何为祖国出力,播下小小的种子,希望你们在今后每一天都不断努力,长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稻田,诉说新的丰收年!

设计意图:写下种子单,借助板书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梦想不断努力,争做时代好少年!

班会后延伸教育活动

1.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进一步感知袁隆平的奋斗历程。

2.同时,让学生们每一天为自己写下的小种子奋斗,日日反思,突破奋进。

班会反思

1. 以“小 ”见大,平凡之物悟非凡

本堂课围绕“米 ”这不起眼的平凡事物入手,通过“救国 ”-“富国 ”- “强国 ”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援助国际”的变化,让学生感受 新中国不断突破困境、攀登高峰的现状,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小小一厘米的背后藏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留影,让学生切实地去体会新中国的发展 是以“ 中国人民 ”的愿景为出发点,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人民的需求为依 归,因此小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对先辈的敬爱、对周边事物的珍爱更是有据可鉴,有原可循。

2. 以“点 ”带面,水稻变化思全局

本堂课是以“水稻 ”发展作为明线进行设计,然而“水稻 ”变化的背后却埋 下了时代发展的全局缩影。从“救国米 ”的培育,让学生体会到时局之艰 难、救国之坎坷。从“富国米”的突破创新,感受科技创新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强国米”的思考和前行,感知泱泱华夏的大国担当,全力推动全中国科技发展自立自强与担当魄力。水稻虽小,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和缩影,因此透过水稻,我们也能看到时代全局的恢弘一角。

3. 以“情 ”促行,小小少年助强国

本堂课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作为暗线进行设计。 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思考体验,不断积蓄学生对祖国不断迎难而上、取得辉煌 成就的骄傲之情,积蓄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从“救国 ”阶段的“感恩 ”, 到“富国 ”阶段的“ 自豪 ”,再到“强国 ”阶段的“共情 ”和“担忧 ”,最后借助为“祖国助力 ”进行情感的输出和实践,环环推进之下,以“情 ”促行,让每 一个孩子生发“我能为祖国发展助力加油!我要为祖国发展助力加油!”的内心愿景并落实于课后的拓展延伸之中,将爱国之心变为报国之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