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在遥观小学听了由居佳华老师执教的词《渔歌子》,对于这一节课感触良多。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在这一节课上,老师采用“读”、“说”、“写”、“想”、“唱”等形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氛围浓郁。
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教学难点。品悟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引导很精彩,居老师采取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
1、理解诗歌精妙的语言:先让学生读诗句,读过后用自己的话说自己读出了怎样的画面,而此刻老师则根据学生的说画出相应的画面。一副闲适的垂钓图跃然黑板。
2、生说一说这幅画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然后再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图写话,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描述的同时学生掌握了词的意思。
3、由教师归纳,教师用语言描绘学生读出相应的词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巩固了学生读词的理解。整节课上没有一句词意思的讲解,但是通过课堂效果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这首词的含义。
4、配乐读词,理解体会“不须归”。在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又通过简介张志和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了更深的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孩子们领略了,这时候学生再谈“不须归”的原因谈的更为深刻了。
这样的层次安排,让学生在深入品悟、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既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发挥得淋漓尽致,又使学生学到了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整堂课清新而又舒适,词美,音乐美,歌声美。
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对诗词的了解,对诗人的了解,对诗词的有一定的品位和鉴赏。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更要通过教师合适恰当的环节安排和课堂上适当的教学行为才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