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 教育随笔
观左文飞老师《恒温的我们》一课有感
今天我参加了送培上门的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张世善局长的发言,张局长对我们科学教师提了一些希望和建议。希望我们的科学课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科学应该解决小学生感兴趣的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还应该将科学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的确,正如张局长所说,我们的科学课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科学探究、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来教,给学生播下快乐,种下好奇,作为科学教师还应具有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愿望。而今天左老师的一堂导师示范课,更是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左老师的课《恒温的我们》是一堂自主开发的课例。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左老师用测测水温作为课堂的导入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得到了一连串的不停下降的数字。这时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猜测水在散热,所以温度会下降。听到这我以为左老师会上一堂研究和水降温有关的课。这时左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阻止散热呢?这时我又猜测难道是要研究什么材料保温?学生这时提出自己的方法,老师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还鼓励学生运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材料进行保温。学生通过尝试发现水温下降变慢了,方法有效。问题解决了吗?没有,这时左老师又提出了我们知道热水降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这个结果是不是就是说明了这个规律,而不是保温的效果呢?为了排除这种可能,左老师特意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坦桑尼亚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对比实验。用试管装水,强调同样的起始温度,放置了同样的时间,一个是被保温的,一个没有。然后测量发现保温确实起到了效果。减慢了温度的降低。左老师这样设计给学生增添了一些趣味性,给了两支试管一个拟人的身份,不再是没有生命的两个装水的器皿。人会散热吗?通过实验大家都发现人也是会散热的,但是左老师课前给学生测量了体温,在课中途又给学生测了体温,发现大家的体温都在36到37度之间。人的体温没有因为散热而降低,人是如何保持恒温的呢?引导学生猜测,大家都认为是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热量,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多少热量?通过煤散热的方式,启发学生想到利用燃烧的方法看食物含有多少热量。并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时的注意点。在学生汇报时,让学生利用科学的语言。在学生建立了食物给我们提供热量的概念后,左老师再打破了学生的概念。为什么我们吃了这些食物,体温还是37摄氏度?我们的身体是怎样调节出长期稳定的体温的?学生讨论,这时左老师给学生换了一种学习方式,阅读资料的方式学习。最后左老师概念提升到探讨价值,让学生明白作为恒温动物的好处。这节课左老师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打破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围绕核心概念恒温动物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宗旨,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