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陪同赛课的日子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0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孙红霞     来源:本站原创

 

张亚峰老师通过两轮比赛获得了江苏省首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优秀课评比的机会,获得喜讯的第一时间全校沸腾了。参加省赛时,蒋校长带领我和晓红作为草根备课团队陪同张老师赶赴丹阳。328日下午四点半公布选题进行备课,第二天进行课堂展示。赛制与中高职评一样,但比中高职评压力大多了,她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一个区域在比。知晓内容——《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后,我们几个就趴在宾馆的床榻上开启了备课模式。通常第一课教学时字词教学不可少,梳理文脉免不了,读文解词不可缺,但这毕竟是赛课,走寻常路线的话无法刷新评委的印象。大家努力需求两者的平衡点,瞬间陷入迷茫,思考中时间飞逝未察觉,不知不觉已过去近一个小时。
急中生智,我们找到了两句核心价值的语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紧紧抓住这两句话展开“改造环境”,“爱护绿树”的脉络梳理,6点半当武进区小语教研员裴校和亚峰的导师金校抵达宾馆时,我们的简案也终于出炉。两位专家听了我们的构思与理念,觉得还是不出彩,没有依托点,或者说一以贯之的线索。裴校托腮沉思了一会儿,给出了一条另辟蹊径的建议,从文体入手,依托语用开展第一课时教学。这倒很新鲜,顿时激起了大家思维的火花。
本文的体裁是访问记,访问记顾名思义就是作者访问人物,或了解事件、问题、情况、风貌后,将所见所闻所感精心选择,集中而鲜明地揭示某一主题的新闻体裁。仔细研读访问记特点后,两位专家将课文分成几个环节,看到迪拜街头的风光,听阿拉伯朋友讲述迪拜改造环境,问园林工人冲洗树木的原因,最后作者有感而发。专家不愧是专家,三言两语就解决了我们的困惑,寻找到了教学的生长点。而后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攀援在这根藤蔓上,顺势进行字词等第一课时特质的教学。结尾处设计了选择性写话训练“迪拜的风光真迷人_______”“站在迪拜街头,放眼望去_______ ”。我印象中第一课时的写话仅仅起补白或拓展作用。而专家在最后环节设计写话的意图竟是突出访问记语言的特质:简洁、真实。同样的写话却起到不一样的作用,怎一个妙字了得。
在零距离聆听专家构思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荡涤,除去了一些盘踞大脑已久的习惯性思维。是啊,一次经历就是一次收获,亚峰在磨课的过程中蜕变、成长,丰富了她的教学生涯。我觉得自己在陪同她走过的日子里,也收获满满。从《鸟语》到《沙漠中的绿洲》,反思自己的教学,按部就班成了阻止进步的障碍,很多时候依赖教参,不愿换种角度换种思维思考问题,总觉得按常规设计就行,所以思维在常规中守旧,行动在按部中老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