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第十二册语文教材《螳螂捕蝉》
【片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则故事用意何在?(引导交流——教师点评——相机追问:我记得这样的意思大臣们先前也说过——练习情境中朗读第一自然段)
2、同样是劝,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呢?默读全文思考:大臣们的劝阻和少年的劝说有什么不同?尤其要抓住少年的言行,揣摩少年的意图,可以在在书上作旁注。
生:大臣说得太直接了,一国之君的威严何在?
师:直截了当地指出伐楚决策的错误不好吗?
生:这样的话,吴王会感觉很没面子,会很生气。
师:龙颜大怒,仅仅是因为感觉自己没面子吗?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生:吴王此时已经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根本不可能看到可能存在的危险。
生:吴王性格上是比较固执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小节说吴王固执地说……
生: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臣的劝说让吴王置身局中,而少年的故事却让吴王成为了局外人,他反而容易明白。
师:嗯,面对一个已被眼前利益所蒙蔽的固执的君王来说,你直截了当地说只会触怒龙颜。那么少年是怎样做到让吴王置身局外,而又有所感悟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生:少年将地点选定在花园。即使是要劝吴王,也只有他一人听到,不会让她失去威信。如果在朝上讲,会有许多人听见。这样的话,吴王也就出尔反尔了。
师:对呀,你也考虑到了。那你能从地点选择来评价一下这位少年吗?
生:十分的聪明。
生:想得很周到。
师:这种巧妙的安排就显示出了少年的智慧。其实,少年从头至尾都考虑得很周到。不相信,你再到文章中去找找。
生:少年的装束增强了打鸟的真实感,让吴王相信少年的确在打鸟。
生:少年的每句话都让吴王产生兴趣,而且兴趣越来越浓。吴王被吸引后少年才在吴王的要求下讲出螳螂捕蝉的故事。
……
【分析】
古典文学研究者指出,先秦的士阶层以辩说进身。一个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凭借辩说“一言合意,立取卿相”。由此,战国诸子在向君王辩说时,可谓极尽所能丰富其辩说的内容,加强其语言表达技巧。这既有内容又有语言技巧的文学样式就是后世的寓言了。
《螳螂捕蝉》这则选自《说苑》的寓言,既保留了古代寓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技巧,改写时作者又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有了自己的思维成果,集中体现在文章所展示给我们的关键词——“智慧”上。
一篇小寓言,向我们展示了少年高超的辩说技巧,展现了中华民族劝诫的艺术,这应该就是《螳螂捕蝉》入选《诗文精粹》这个单元的真谛。只有教师用智慧挖掘出文章的智慧,并在课堂上点燃学生的智慧,探寻中华辩说的智慧,才算完成了本课的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我们的设计就要重在如何解读“智慧”?通过反复品读,不难发现,从少年和大臣对吴王的劝说有何不同入手是教学的突破口——对比手法展智慧。
大臣:饱读诗书,终日适逢君王,在官场摸打滚爬多年。劝诫的后果是“谁再劝就要被处死”。这说明他们受“文死谏,武死战”的中华文化的影响,认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私利,是为国家着想,就直截了当在朝堂上劝诫。而少年: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王宫花园这样的休闲环境,选好一个针对性极强的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准备好偶遇吴王的道具:弹弓,装着不经意让吴王发现自己,用“我见到意见挺有意思的事”吊起吴王听故事的胃口。突出少年心思缜密,为了国家十分勇敢,真正体现了古人义正辞婉、理直气和的大智慧。
教学时,关注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文字,体悟少年的性格特点,初步领会作者运用此手法表情达意的智慧之举,那我们就找到了走进这篇文章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