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孩子需要“劳动”这门课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张羽     来源:本站原创

 

孩子需要“劳动”这门课
——读王栋生《致青年教师》想到的……
“如果教师在这样脏的教室里仍能专注地上课,那是教育的耻辱。”王栋生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中如是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谈不上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也经常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是我们在教学中有“劳动”这个词的内涵吗?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孩子补补“劳动课”了?
记得一次上课了,我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走进教室,可笑容在扫视完教室一下子凝固了:教室里一片狼藉,废纸、饮料瓶零星地散落一地,教室后扫帚横七竖八,抹布湿漉漉地流淌着污水……我眉头紧锁,在如此脏的教室里,这帮孩子怎么还待得下去?孩子们见我迟迟不开始上课,有点按捺不住地躁动了,细心的同学顺着我的目光看去,立刻明白我为何不开始上课,见此情景立马说“某某值日,他们没打扫”,其他同学也附和着说“某某打扫不认真”之类的话。可是这帮孩子们除了指责、推卸责任外,没人主动打扫的意思。直到我说:“打扫干净再上课!”几个孩子才被动地拿起劳动工具。看着他们笨拙的动作,使我想起有一年开学初,全校师生进行大扫除,我班的几位家长见状,一边从孩子手中抢过扫帚,一边说“孩子不会扫,我来帮他吧”。那些当时上四年级孩子多数不会扫地,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是厌恶劳动,不想值日。想想我们小时候,人人自觉值日,争着值日,不仅自己劳动,把教室和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参与班级卫生管理,这一天总把自豪写在脸上,因为这天值日的人“权力”很大啊,可以“管”全班同学,谁要是随便乱扔纸屑、不遵守纪律,就可以好好地“处理”他。可现在呢,学校把包干区和教室都进行了劳动职责分工,而且每天有很多学生值日。虽如此,扫不干净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用“记分制”来鞭笞着他们才勉强清扫干净。即便打扫干净了,也维持不了多久,又脏了。搞得每次上面有领导欲来学校指导工作时,全校都“如临大敌”,不管是不是在上课,都不得不操起劳动工具……
曾经看过有关一位台湾校长演讲的帖子:在我的学校,如果教室很脏,我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某某某同学值日,他没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我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你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务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一般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二个,第二个也没有,又去开第三个 ──这样的学生,在我学校是要被开除的!连举一反三都不懂,第一个没水,第二个会有吗?再说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在我们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
“劳动,应当是个重要的教育命题,其重要性绝对不亚于生命和信仰。” 王栋生老师的一番话,鼓舞着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无论这些家务劳动是琐碎的,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去做,孩子会从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的。我经常见到类似于这样的情景:孩子在神经专注地自己穿鞋,正沉浸在享受着穿鞋、脱鞋的过程时,这时旁边的妈妈不耐烦了,“好了,好了,快点吧,这么慢,我来吧。”好心的妈妈就替孩子把鞋子穿上了,孩子没有说话,眼睛一直看着妈妈。孩子自己穿鞋子的权利就这样被妈妈剥夺了。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就说过:“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曾让许许多多关心中国革命的人睡不着觉。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部分国家孩子每日的劳动时间调查显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12分钟。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孩子的每日劳动时间最少,平均每日为12分钟。有些国家规定了孩子在什么年龄应该做家务和社会劳动。美国:法律中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法律规定,6岁以上孩子必须做家务和社会劳动。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不要让孩子离开土地,更不要让他们厌恶体力劳动。因为学会劳动,人才会有一双灵巧的手,人,就是在劳动中逐渐战立起来的。” 王栋生这番话告诉我们:孩子需要“劳动”这门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