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奇偶性(一稿)
是云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50~51“和与积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猜想、分析、讨论、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和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3、在游戏及探究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存在数学规律,体会数学规律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能快速判断下面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当屏幕上的数出现后,咱们要比一比谁最先作出判断并举手回答。请看:351 257 9872
逐一出示学生回答。
你们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2、看来,我们这个竞赛得增加难度了,敢接受挑战吗?
快速判断下面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66+8+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
有点难吧!没关系,既然是快速判断,猜猜也行。
3、大家说我们做数学能这样随意地猜吗?像这样判断一个算式的和到底是奇数还是偶数,我们把它称为和的奇偶性。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两个数和的奇偶性。
(1)要想研究和的奇偶性,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数的相加开始研究? 生答。
(2)对呀,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那研究两个数相加的情况,该怎么着手研究呢?你觉得我们可以?
突出“举例”。板书:举例
出示要求:任意地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提醒:当你举完例子以后,请记得观察表格,然后在四人一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拿出学习单的研究一,开始吧!
(3)学生研究,教师巡视。
(4)怎么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谁愿意代表你们一小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习单,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选2~3组交流。
(5)老师把他们的发现做个记录,(板书: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6)到这里老师有一个想法:刚才大家仅仅举一个例子,就有一个发现。你觉得这样得出的发现可靠吗?你觉得?
像这样在数学上还仅仅是猜想,(板书:猜想)我们还必须要去验证。(板书:验证)那我们就不等了,对于这四个猜想,我建议大家再各举个例子加以验证。就在表格下面的空白处写下你举的例子。
(7)学生再次举例。在你的小组里把你举的例子交流一下。
(8)全班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听清要求:每个人各说一个,但要说清你验证的是哪一个猜想。其他同学仔细听,待会儿回答时可不要重复。
(9)有没有找到一个反例是证明这里的某个猜想是错误的?会不会有漏网之鱼呢?有谁能不结合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些猜想是正确的?
A:看看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奇数个位上是1、3、5、7、9,奇数加奇数,就是1、3、5、7、9之间相加,它们相加和的个位就是0、2、4、6、8,所以是偶数。(以此类推)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B:我们也可以结合画图来解释。(课件出示),谁能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10)小结:看来无论是用举例、推理还是画图,我们都发现它们不再是猜想,而是一个规律。让我们自信地读一读。
(11)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同奇同偶的两个数相加和是?一奇一偶的两个数相加和是?
(12)闭上眼睛仔细地想一想,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了怎样的规律?什么样的两个数相加得到偶数?什么样的两个数相加得到奇数?(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调整)看来和的奇偶性与两个加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系。
(13)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继续闭上眼睛,任意打开一本书,这是左右两页都有页码,那这两个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2、探究几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1)你觉得我们要研究几个数相加了?
(2)好,老师写一个,出示:54+162+37 这个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能快速判断吗?你计算了吗?一起算一算,是多少?有不算的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有谁听懂他的方法了?倾听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有没有思考顺序不一样的?尽管他们计算的顺不一样,但他们思考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都是用刚才的规律在推理,板书:推理)
(4)既然可以用这些规律去推想,就你觉得我们在举例这个加数是写具体的数字还是写什么?(出示:写奇数、偶数)
我们只要利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推想多个加数相加的情况。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就约定加数的个数不超过5个。4人一小组研究一种情况,组长可以把你们写的式子写在学习单的反面。老师期待每个小组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交流:
A: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B:抓住学生中算式里只有一个奇数的例子,进行拓展。你想说什么?呈现学生的资源,大胆猜想,和的奇偶性可能与什么有关?
(7)你们同意吗?我觉得我们可以一起来细细地研究,(出示课件):任意选几个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连加算式,先利用规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找到学习单研究二,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8)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9)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就不具体说数字了,就说算式里有几个偶数,几个奇数,和是?学生表述。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10)不说了,我发现…(板书:奇数个奇数,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和是偶数。)
如果一个算式中有10个奇数,那和就是?算式中,有若干个偶数,那奇数有9个,和就是?
(11)回过头来看看,一开始的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
三、实践应用
1、最强大脑挑战赛:请看大屏幕,逐一出示题目有学生口答。
同学们利用刚才找到的规律,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这些题目。
四、课堂小结
1、那我们在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开始研究的?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经验和感受要分享呢?
2、其实有关和的奇偶性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就研究得到了这些规律,并把它们记录在《几何原本》这本著作里。这本著作一共有13卷,在第九卷数论(三)里就有这3个命题。
和的奇偶性(二稿)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50~51“和与积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猜想、分析、讨论、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和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3、在游戏及探究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存在数学规律,体会数学规律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能快速判断下面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当屏幕上的数出现后,咱们要比一比谁最先作出判断并举手回答。请看:351 257 9872
逐一出示学生回答。
你们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2、看来,我们这个竞赛得增加难度了,敢接受挑战吗?
快速判断下面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66+8+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
有点难吧!没关系,既然是快速判断,猜猜也行。
3、大家说我们做数学能这样随意地猜吗?像这样判断一个算式的和到底是奇数还是偶数,我们把它称为和的奇偶性。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两个数和的奇偶性。
(1)要想研究和的奇偶性,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数的相加开始研究? 生答。
(2)对呀,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那研究两个数相加的情况,该怎么着手研究呢?你觉得我们可以?
突出“举例”。板书:举例
出示要求:任意地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提醒:当你举完例子以后,请记得观察表格,然后在四人一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拿出学习单的研究一,开始吧!
(3)学生研究,教师巡视。
(4)怎么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谁愿意代表你们一小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习单,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选2~3组交流。
(5)老师把他们的发现做个记录,(板书: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6)到这里老师有一个想法:刚才大家仅仅举一个例子,就有一个发现。你觉得这样得出的发现可靠吗?你觉得?
像这样在数学上还仅仅是猜想,(板书:猜想)对于这些猜想,我们还必须要去验证。(板书:验证)那我们就不等了,对于这四个猜想,我建议大家再各举个例子加以验证。就在表格下面的空白处写下你举的例子。
(7)学生再次举例。在你的小组里把你举的例子交流一下。
(8)全班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听清要求:每个人各说一个,但要说清你验证的是哪一个猜想。其他同学仔细听,待会儿回答时可不要重复。
(9)有没有找到一个反例是证明这里的某个猜想是错误的?会不会有漏网之鱼呢?有谁能不结合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些猜想是正确的?
A:看看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奇数个位上是1、3、5、7、9,奇数加奇数,就是1、3、5、7、9之间相加,它们相加和的个位就是0、2、4、6、8,所以是偶数。(以此类推)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B:我们也可以结合画图来解释。(课件出示),谁能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10)小结:看来无论是用举例是画图,我们都发现它们不再是猜想,而是一个规律。让我们自信地读一读。
(11)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同奇同偶的两个数相加和是?一奇一偶的两个数相加和是?
(12)闭上眼睛仔细地想一想,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了怎样的规律?什么样的两个数相加得到偶数?什么样的两个数相加得到奇数?(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调整)看来和的奇偶性与两个加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系。
(13)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继续闭上眼睛,任意打开一本书,这时左右两页都有页码,那这两个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2、探究几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1)接下来,你觉得我们要研究几个数相加了?
(2)好,老师写一个,出示:54+162+37 这个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能快速判断吗?你计算了吗?一起算一算,是多少?有不算的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有谁听懂他的方法了?倾听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有没有思考顺序不一样的?尽管他们计算的顺序不一样,但他们思考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都是用刚才的规律在推理,板书:推理)
(4)既然可以用这些规律去推想,就你觉得我们在举例这个加数时是写具体的数字还是写什么?(出示:写奇数、偶数)
我们只要利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推想多个加数相加的情况。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就约定加数的个数不超过5个。4人一小组研究一种情况,组长可以把你们写的式子写在学习单的反面。老师期待每个小组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交流:
A: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B:抓住学生中算式里只有一个奇数的例子,进行拓展。你想说什么?呈现学生的资源,大胆猜想,和的奇偶性可能与什么有关?
(7)你们同意吗?我觉得我们可以一起来细细地研究,(出示课件):任意选几个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连加算式,先利用规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找到学习单研究二,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8)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9)为了便于找出规律,我们就不具体说数字了,就说算式里有几个偶数,几个奇数,和是?学生表述。
你能说一说加数中奇数的个数与和的奇偶性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10)如果一个算式中有10个奇数,那和就是?算式中,有若干个偶数,那奇数有9个,和就是?
不说了,我发现…(板书:奇数个奇数,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和是偶数。)
(11)回过头来看看,一开始的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
三、实践应用
1、最强大脑挑战赛:屏幕上会出现若干个加数,请你判断这些加数的和是加数还是偶数。逐一出示题目有学生口答。
同学们应用刚才找到的规律,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这些复杂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1、那我们在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开始研究的?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经验和感受要分享呢?
2、其实有关和的奇偶性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就研究得到了这些规律,并把它们记录在《几何原本》这本著作里。这本著作一共有13卷,在第九卷数论(三)里就有这3个命题。
3、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和的奇偶性的问题,你还想研究什么?
和的奇偶性(三稿)
是云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50~51“和与积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猜想、分析、讨论、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和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3、在游戏及探究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存在数学规律,体会数学规律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能快速判断下面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当屏幕上的数出现后,咱们要比一比谁最先作出判断并举手回答。请看:
351 257 9872
逐一出示学生回答。
你们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2、看来,我们这个竞赛得增加难度了,敢接受挑战吗?
快速判断下面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66+8+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
有点难吧!没关系,既然是快速判断,猜猜也行。
3、大家说我们做数学能这样随意地猜吗?像这样判断一个算式的和到底是奇数还是偶数,我们把它称为和的奇偶性。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两个数和的奇偶性。
(1)要想研究和的奇偶性,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数的相加开始研究? 生答。
(2)对呀,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那研究两个数相加的情况,该怎么着手研究呢?你觉得我们可以?
突出“举例”。板书:举例
举例时,你觉得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出示要求:任意地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当你举完例子以后,请记得观察表格,然后在四人一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拿出学习单的研究一,开始吧!
(3)学生研究,教师巡视。
(4)怎么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谁愿意代表你们一小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习单,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选2~3组交流。
(5)老师把他们的发现做个记录,(板书: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6)到这里老师有一个想法:刚才大家仅仅举一个例子,就有一个发现。你觉得这样得出的发现可靠吗?你觉得?
像这样在数学上还仅仅是猜想,(板书:猜想)对于这些猜想,我们还必须要去验证。(板书:验证)那我们就不等了,对于这四个猜想,我建议大家再各举个例子加以验证。就在表格下面的空白处写下你举的例子。
(7)学生再次举例。在你的小组里把你举的例子交流一下。
(8)全班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听清要求:每个人各说一个,但要说清你验证的是哪一个猜想。其他同学仔细听,待会儿回答时可不要重复。
(9)有没有找到一个反例是证明这里的某个猜想是错误的?会不会有漏网之鱼呢?有谁能不结合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些猜想是正确的?
A:奇数个位上是1、3、5、7、9,奇数加奇数,就是1、3、5、7、9之间相加,它们相加和的个位就是0、2、4、6、8,所以是偶数。(以此类推)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B:我们也可以结合画图来解释。(课件出示),谁能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10)小结:看来无论是用举例推想还是画图,我们都发现它们不再是猜想,而是一个规律。让我们自信地读一读。
(11)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同奇同偶的两个数相加和是?一奇一偶的两个数相加和是?
(12)闭上眼睛仔细地想一想,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了怎样的规律?什么样的两个数相加得到偶数?什么样的两个数相加得到奇数?(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调整)看来和的奇偶性与两个加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系。
(13)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4)继续闭上眼睛,任意打开一本书,这时左右两页都有页码,那这两个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2、探究几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1)接下来,你觉得我们要研究几个数相加了?
(2)好,老师写一个,出示:54+162+37 这个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能快速判断吗?你计算了吗?一起算一算,是多少?有不算的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有谁听懂他的方法了?倾听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有没有思考顺序不一样的?尽管他们计算的顺序不一样,但他们思考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都是用刚才的规律在推理,板书:推理)
(4)既然可以用这些规律去推想,就你觉得我们在举例这个加数时是写具体的数字还是写什么?(出示:写奇数、偶数)
我们只要利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推想多个加数相加的情况。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就约定加数的个数不超过5个。请把你们推理的式子写在研究二的线上。老师期待每个同学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交流:
A: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B:呈现学生的资源,对比相同与不同之处。大胆猜想,和的奇偶性可能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
(7)你觉得呢?这些算式里仅仅写了2个奇数,你能不能再写一些其它的情况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进行推理,把你推理的式子写在研究三的表格里。
(8)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9)你能说说你写的算式里有几个偶数,几个奇数,和是?学生表述。
你能说一说加数中奇数的个数与和的奇偶性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10)如果一个算式中有10个奇数,那和就是?算式中,有若干个偶数,那奇数有9个,和就是?
不说了,你发现…(板书:奇数个奇数,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和是偶数。)
(11)回过头来看看,一开始的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
三、实践应用
1、最强大脑挑战赛:屏幕上会出现若干个加数,请你判断这些加数的和是加数还是偶数。逐一出示题目有学生口答。
同学们应用刚才找到的规律,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这些复杂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1、那我们在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开始研究的?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经验和感受要分享呢?
2、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和的奇偶性的问题,你还想研究什么?
相信大家利用这些研究方法,也一定能得到积的奇偶性规律,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发现。
3、其实有关和的奇偶性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就研究得到了这些规律,并把它们记录在《几何原本》这本著作里。这本著作一共有13卷,在第九卷数论(三)里就有这3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