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三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优化读写结合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曹仁花     来源:本站原创

 

优化读写结合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曹仁花
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语文素养,但在我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自己过多地关注孩子们听、说、读的能力,读和写的结合做得不够好。
提到“读写结合”,人们都会想起叶圣陶先生说的话:“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道出“读”与“写”深刻关联,就是基于“认识世界”。“读”与“写”既然如此紧密,它们之间如何转化,是否有专门的课型?2014 年,魏小娜教授提出了“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帮我们梳理出“促写”型读写结合、“促读”型读写结合、“任务”型读写结合等三大类课型。
    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绝大部分的“读写结合”课基本上都是指向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当然,阅读课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本就无可厚非。但是,这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没有本质区别?能不能让阅读课教得更加专业,不只是纯粹为阅读而阅读呢?特级教师管建刚率先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掀开了一直遮蔽在大家眼前的帘,一线教师顿觉眼前一亮。但是,很快有专家就提出了质疑:难道阅读教学仅仅就指向学生写作吗?于是,很多教师又陷入了茫然。
这就需要我们将“读写结合”进行进一步厘清:读写结合,是不是一定当堂练笔?读写结合,是不是一定要随即迁移,立竿见影?一篇篇课文到底怎样才能作为例子展开教学?阅读课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最近读到一段文字,笔者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旗帜鲜明地指出:阅读教学要基于文体特征,探寻该类文本独特的表达秘妙,即理解“怎样表达”和“为什么这样表达”,为学生读写储备规律性知识,以此将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的视角投向作者“为什么写”“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实践中结合佐藤学教授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提出属于“读写结合”观:“飞鸟之眼”——站在教材之上,整体规划读写结合“体”;“蜻蜓之眼”——置身教材之外,多角度创生读写结合“面”;“蚂蚁之眼”——走进教材之中,选准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之上,让读写更加整体全面;之外,让读写更加理智通透;之内,让读写更深入紧密。让我受益匪浅。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我需优化的读写结合教学行为,让我且行且思,且思且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