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你看,教学一篇课文,如果从中发掘出了帕尔默所说的“伟大事物”,它吸引着我、同时也呼唤着学生与之对话,当师生与那个“伟大事物”相融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一种深沉的幸福感也就产生了! 这样的教学不正是亲切款待教师的精神世界吗?
置身在那种“亲切款待”的教学中,我们觉得自己那样舒服,那样纯粹,那样透明! 当教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日常的劳动、谋生的劳动、辛苦的劳动,转变成有情趣的劳动、智慧的劳动、艺术的劳动时,我们的心灵就得到滋养了!为了获得教学的滋养,我们守住自己的宁静,用心地去备课、上课,倾入了自己的所有,将自己对知识对孩子的热爱倾注进课堂,永远全力以赴。为了获得教学的滋养,我们扩大着自己的积蓄,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荷尔德林、海德歌尔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从陶潜的世外桃源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们扩大着自己心灵看得到的地方。就这样, 随着教学生涯的行进,我们的精神也变得丰厚、丰盈、丰实起来!但我不得不要说:痛苦也时常伴随着我们!很多很多时候,面对一篇短短的课文,我们沮丧、挣扎,不知道那个“伟大事物”到底藏在哪里;在教学的现场,永远是自己做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决定,不知道教学会冲向哪里。课上不好,整个世界都觉着灰沉沉的。
这种痛苦恰恰来自于心底对教学的热爱。帕尔默提醒我们,满怀希望地投入教学,不要恐惧,不要让自己的心肠变硬。走出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迷雾带来的晦暗,卸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枷锁,不再把自己扣留在遮蔽之中,不受遮蔽的支配,在本该纯真洁净的教学世界里求得自我身心的自由、内心的豁朗。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