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最近我看了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这本故事充满了书香气息,看到了一位温婉明亮老师的情怀,每每捧起这本书,内心有种温暖而感动的感觉。其中《“金黄的微笑”》让我感触很深。
这个故事跟学生关系不大,是说周老师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太太,“着灰色旧衣。头发花白,拄着拐杖,动作迟缓僵硬……活像《祝福》里的祥林嫂还魂”,周老师内心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怜悯,但当老太太过来伸手乞讨,得到1块1后还要讨钱后,周老师内心有些不快,觉得老太太贪心。后来一位“干粗活的女人”却爽朗地给了老太太1元钱,这一举动让周老师触动很大,因为那个妇女挣一元钱的难度远大于周老师,于是,周老师告诉她的学生“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超越厉害计算,表现出崇高的‘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境界,就以为所有的人和我们一样”。
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对于学生的态度。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领导就告诉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外地学生。而看到班里孩子的纯净的笑容时,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动,觉得他们可能课余生活没有城镇学校的孩子那么丰富,但我一定要真心对待他们,让他们在老师的关怀下快乐地成长。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一系列的事情压下来,我老会迷失自己,忘记自己的初衷。只知道盯着谁没做作业,谁又调皮打人了,这些心烦的事情蒙蔽了我的双眼,而忘记了向他们表达我的“善”我甚至不敢想象,在他们的心里面,我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新学期,班里一个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作记载本也没人签字,与家长联系沟通也收效甚微,于是我怒不可遏地批评他,那个孩子什么都不说,只是低下了头。直到我问他“你妈妈呢?不管你学习吗?”他回答说“回老家了。”“为什么一直不回来?!”“妈妈怀孕了。”“……那爸爸呢?!”“爸爸回去照顾妈妈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不自觉是孩子的特性,没有大人的管教,怎么可能自觉做事,而我没有问清缘由便大发雷霆,给这个本来就缺爱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再回首,惊觉对于不做作业的孩子,我做的最多的是批评。曾经的要让他们快乐成长的想法都去了哪儿,现在他们在我的班上究竟还有几分快乐?!
与周老师一样,我也“总是陷入哈姆雷特式的困境,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于是我便想到要和孩子的家长认真谈一次,打开家长的QQ,发现他的头像正是他的孩子小时候的照片,比现在更小,趴在桌子上皱着眉毛,不知道在惆怅些什么。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块宝,他们把孩子交到我们老师的手中,是对教师的信任,而我究竟能给自己的行为打几分呢?越想越惭愧。
我想,以后还是要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心中时刻想着自己的初衷,让孩子在温暖的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