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客”走向“创客”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才深知作者所强调的:教室里“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可见,这种学习真正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学习。改造我们的课堂,我想师生都要从“看客”走向“创客”,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此书中,作者与我们分享了原田老师“关于蒲公英学习”的一个生动案例。原田老师要求学生把空的牛奶盒带到学校里,用牛奶盒当花盆,尝试一下把蒲公英茸毛上的种子烖在盒子里,师生一起体验“蒲公英的学习”。从培养“蒲公英小宝宝”开始,到观察它慢慢开出美丽的花朵来,学生用诗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动,画蒲公英的写生画,并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后来,“蒲公英的学习”,从学校还延续到家庭……作者感叹说:这些蒲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
我以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是生命成长的栖息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师的价值自然都能透过课堂体现出来。怎样以“学”为中心?,克服教学中的“碎片化”现象。“蒲公英的学习”这节课,为我们拓宽了思路。
回想着执教的四年级数学“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设置问题导学单,让学生进行预学,让他们猜想:物体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得到了许多答案:可能与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地面的光滑、物体的摩擦力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反作用力等有关;可能跟斜坡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有关。此时,教师依据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把问题聚焦于“跟斜坡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有关”这一大问题上。“那么,斜坡与地面成多少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呢?”我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再分组实验,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观察比较,回顾反思等环节,获得了初步的结论……这样的小组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从“看客”变为了“创客”。“当斜坡与地面的夹角为45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这样的结论来自于学生,来自于他们的实验操作。部分家长来校观摩了这节数学课之后,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让教育的黑洞敞亮、澄明起来》 一文中写到:教学中的基本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基本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可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就要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重塑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充分挖掘网络信息资源,链接丰富的生活性资源,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真正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让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的学习生活,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让先进的媒体技术为课堂作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