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思考者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课堂,对教学,我们已有不少新的洞察和灼见。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从四个篇章,分别为我们展示了教室里的风景,学校改变的路径和对课程设计的思考,同时也阐述了学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它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案例,为我们打开了课程改革的新通道,让我们感悟课堂背后那股潜在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学校,改变我们的教学,我们有话可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不仅仅是佐藤学先生的希冀,更是我们的共同愿景。但目前的教育体制、文化背景下,改造课堂谈何容易?
在《静悄悄的革命》最后一个篇章“学校改革的挑战”一文中,作者列举了群山市金透小学、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福井大学附中等一系列典型案例,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学校的改革经验,当我们欣赏那些“开放式教室”“学习共同体”,倾听“教师集体的合作研究”,观摩“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后,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清澈、澄明起来。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思考怎么教,怎么学?更要研究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动?只有师生教学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才会改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校的顶层布局——课程设计,还要思忖怎样努力营造一个健康、低碳、文明、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让教师在研究中唤醒自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激发内驱力?怎样帮助教师从个体发展走向群体发展、团队发展,从而互相影响,真正构建“学习共同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教师主体角色的重新定位,已赋予了新的要义。我想,我们应该理性地审视和对待,要做个探索者,研究者和思考者,把积累的经验提升为教育智慧,优化教学,守望教育。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重构学校生活,静悄悄地学习,落地课堂实践,通过教育反思进行行为跟进,让课堂不断增值,传递更多的力量。
此刻,我们都在朝向改变自己、改变课堂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