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性做真教育
——读《教育为谁》有感
如果被问及“教育为谁”,我可能会脱口而出“一切为了孩子”,确实,这句标语被当作教育中的金科玉律到处张贴,也是我立志成为一名教师时的内心准则。可是,慢慢地,我似乎遗忘了这教育朴素的本质。最近静下心来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为谁》,我终于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机会。
爱、责任、尊重……这些都是教育常识,李镇西老师提出:遵守常识,遵循朴素,坚守良知,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如此喧嚣浮华的社会中,他却能拥有一颗洞察、澄明的内心。书中提及台湾作家张晓风,看着孩子步入校园的身影时有感而发:“今天清晨,我送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们也是为人父母的,对教师、对学校都满怀期待,那我们自己践行的教育呢?是自己理想中的教育吗?可以满足千千万万母亲的期待吗?当孩子被当作考试机器,而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是非常可怕的。现在六年级的孩子都被当成高中生,每天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甚至连走到教室外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的机会都没有,这不是严重背离了“关注人性”的教育常识了吗?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写道:“ 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这与我们多年来探寻的素质教育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可是,素质即教育常识,为什么要拎出来特地强调?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糖本该是甜的,但我们吃了太多假冒的不甜的糖,以至于我们买糖时,会向售货员要“甜糖”。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走了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教师的工作也是如此,每天这个评比那个验收,要折腾很多与教育无关的事,“我只想陪伴自己班级的孩子慢慢成长,默默耕耘好那半亩方塘”,这是多少老师心底的声音,可是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似乎难于实现。
于我来讲,做一名教师虽然辛苦,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天都充满活力和挑战,所以我愿意为其奋斗一生。可是,教育生活中的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只有他们的人性得到充分尊重,教育才能真正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