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为谁》,最大的感悟是,真正在做教育的人根本不屑现在跟教育相关的一些噱头,李镇西老师一直反复强调,教育应该是朴素的,“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这是他教育所坚持的宗旨,所以他将这句话写在了书籍人物介绍上。从李老师的言辞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关爱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认为“教育的起点在于孩子,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尊重孩子之间的差距和差别,研究并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潜力。”
他深情地呼吁每个老师要将目光转移到孩子身上,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这一点,我深深地认同。现在跟老师有关的比赛层出不穷,这当然是为了鞭策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对于专业素质优秀的老师予以鼓励。但是随着比赛越来越多,我觉得部分老师对于这个比赛目的的解读已经变味了,随着教师的大量扩充,我们这批年轻教师评职称等难度增大,很多老师都会想到靠这些比赛脱颖而出,为自身加分,也为自身工作的提升做铺垫,包括我自己,也会存在这些想法。但是,在这些比赛中,能考虑到提升能力,造福学生的老师已经很少了。更不用说纯粹地为学生而比了。当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偏离,教师的努力不是为了学生,我觉得,这样的教育,也许可以很有效率,很生动,但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这样的心态要不得。李老师的文章,有醍醐灌顶之效,时刻提醒我不忘初心。
另外,李老师也一直强调“教育没有万能钥匙”,他高度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每位学生的教育,其实都有所不同,只是随着接触的学生变多,我们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几类,但并不代表可以拿万能模板去套用到所有学生身上。即便是其他老师问李老师该拿一类学生怎么办,他还是严肃地认为他没办法说清楚,必须具体接触学生以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想对策。李老师的认真与严谨让我觉得羞愧,工作一年了,我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现在的学生啊,就应该……”仿佛自己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能够解决一切学生问题一样。俗话说“一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我却是才往桶里滴了一星半点的水滴,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懂很多了。经常听前辈们说做老师一定要有颗善心,我觉得要做一名称职的老师,还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内心,杜绝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