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五月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大周蓉     来源:本站原创

 

家庭教育很重要
——《教育为谁》读后感
前一阵,校长介绍我们看了一本书——李镇西的《教育为谁》。看完这本书,仿佛心灵受到了洗礼。印象最深刻的是——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当我读到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时,我觉得说得很好,李老师说:对学校寄予厚望的家长们,首先应该把这厚望还给自己,因为你对孩子的教育有多么成功,你的孩子就会有多么优秀。在决定孩子成才的因素中,学校教育永远是第二位的。然而现在的家庭教育似乎变了味,或者说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畸形的。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
俗语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真谛,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然而,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甚至是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现实把家庭教育省略为家教,又把家教等同于辅导孩子学业,这真是由误生谬。然而即便是辅导作业,家长们也没做好。我是农村的教师,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时候布置的作业,孩子完成后让家长检查一下并签字,家长都不配合。到学校时,孩子们委屈的跟我说爸爸说滚一边去,耽误我睡觉签什么签,自己签去’……”每当这时,我心里就一阵酸楚:家长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有些家长与学校常常唱对台戏,例如,学生中常有一些人作业经常迟交或不交,老师多次教育改之甚少,于是班主任老师请他们放学后留下完成作业。有些家长不能理解老师的苦心,当着学生的面埋怨老师,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有的学生跟同学打架,被老师教育,有些父母对老师也不满意,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错误的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造成了许多原本可以造就成为人才的孩子逆向发展。作为家长应密切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是的,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但是只我们知道不行,应该让我们的家长也只知道,这样家校合作,教育才会发挥更大的能量。在这里,我觉得,老师做的也不够好。我有时候急于教孩子掌握知识点,而忽略了人格养成。所以,要想家长改变观念,首先,我自己要做好。
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仅仅有智力和学习好还是很不够的。家庭教育除了开发孩子智力外,还要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无意识教育,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孩子实施很好的影响。父母担负着育人的特殊职能,要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能进行全面教育。父母们不要等待,有的可能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有的可能想等到学校去教育吧,父母管养,不管教育,这同样也是不正确的。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成长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