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横山桥中心小学 是轶群
第一次听说教育是没有用的,心想,不会吧,开什么玩笑!带着好奇与质疑。于是,我打开了书,读完之后才发现,是我孤陋寡闻了,于是再次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看完后,有许多收获,许多想法,许多感悟。
哪些教育是没有用的呢?诸如:仅要分数的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摁着牛头吃草的强迫教育;被动灌输、机械训练,毁坏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加班加点的恶补,损害学生健康的教育等等,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甚至从长远看是有害的。
确实,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全民都在焦虑,人人都在抱怨,用作者格林先生的话说,时下这样的教育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而格林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如果教育者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孩子成人成才完全是有方法可循的。他在书中用八个章节的内容,有理有据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如:“变教育者的‘被动敎’为孩子的‘主动学’”“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敎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结果”等等,这些至理名言,如一缕春风吹到了我的心坎里,使我豁然开朗。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自己无论是教育学生、教育子女,还是管理工作,都存在着很多的欠缺。
林格指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都想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说到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要降低难度,对有些孩子降低难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教育是教学习方法、培养习惯。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知道教学习方法,只教知识,老师不停地讲,然后就是大量的机械练习,反复叮咛。对各种习惯的培养也忽视了。其结果要么学生对练习过的题目会做,变了一个形式就摸不着头脑了;要么就是高分低能。这样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确实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如果习惯培养只停留在口头,那这样的习惯一定没有真正的生命力的。”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时需要等待,让我们如格林先生希望的那样,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态和方法去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一起创造属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