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当今的中国教育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麻木的世态人情,浮躁的学术研究,狂猛的崇洋之风,深刻的影响着人的思想认识、情感取向、价值定位,靠拍脑袋拍出来的"创新真理"、缺乏实践的"书斋定律"和邯郸学步的"效颦理论",深刻地影响着舆论导向,甚至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混乱的教育教学现状中,我们探寻魏书生的教学思想,不失为在喧嚣中寻找一份宁静的捷径,透过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更能擦亮寻求的眼光,穿透迷雾,还教育一份本真。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这个材料,哪个资料。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让很多老师查资料行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病:教师从网上下载过多资料和材料,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有时甚至到了忘记课本的程度。在魏书生的教学和教育思想中,则在行动中抵制了这种做法。
在他的眼中,所谓的课堂无非是学生能自读的就自读、能自己分析的就自己分析。最终他发现,一节课实在没有多少非讲不可的内容。
1994年,有领导到魏书生所在的班上听课,过后向他表达了疑虑:“一节课只讲20分钟是不是太少了?”听完此话,魏书生干脆连20分钟课都不讲了。但他所带的班级成绩仍然连续三年获得全校第一。
我想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去引导学生求知更广阔的领域,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其结果不言而喻。教育是实事求是的,任何好高骛远只能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魏书生的教育还是充满教育智慧的“偷懒”教育。教师 “偷懒”,但懒而不惰。我想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情景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魂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和他人的心灵对话的魅力。能做到这样的“偷懒”,恰是教育者所追求的。
正如在班级管理上,魏书生同样放开手脚,让学生学会自治。从离开几个小时到离开半天再到离开一整天,学生逐渐学会了自己管理班级,班级的口号也成了“消灭没人干的事和没事干的人”,“没娘的孩子早当家”,魏书生一语概之,培养了学生自制能力、动手能力。
正所谓,有思想、有文化、有感情、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创造。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