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读了李镇西的《教育为谁》一书,这本书围绕教育的原点和初心展开讨论,倡导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朴素的教育,遵循教育常识,研究并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潜力,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以杂谈,个人感悟和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在书中常识杂谈部分告诉了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常识性的东西。教育的确不需要太喧嚣,太华丽了,它需要的是宁静。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孩子,他们现在的成长是否快乐,他们今后的生活是否幸福,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每一天的教育,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的课堂,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这些让我明白了如何上好课,如何做好教育。还让我明白了有体罚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靠体罚来教育,是教师的无能,善用惩罚,是教师的智慧。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
李镇西老师还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而不重实际,为了迎接检查精心准备的展示课,公开课上,课堂总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不单一,安排有讨论,辩论,表演,小组合作,学生上讲台,但平时每一天的课并不是这样上的,所以说,同样是做,美国是常态,中国是特例。所以说关键不是我们掌握了多少理论,而应该是有多少行动,只有真正的把素质教育常态化,像呼吸一样自由,像潮汐一样自然,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了。
看看我们的课堂,当精心准备教研课或公开课时,就注重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发现,而平时课堂上就包办的较严重,主要原因如下:公开课上有老师在听课,学生的纪律好维持,而平时课堂上如果放开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乱的一团糟,纪律不好维持,有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趁机捣乱,可能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也没有,李镇西说道美国的课堂上,学生活泼、自由、积极、舒展、无拘无束、老师围着学生转,中国的课堂基本上还是下面的学生坐的整整齐齐,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这样便于老师讲、学生听,除了中间有时候教师会提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外,基本上还是老师一讲到底,甚至常常拖堂,明明下课了老师还在喋喋不休的强调这个关键,那个重点,唯恐有所遗漏。他说的一点都不错,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改如何改变呢,我们的班额太大,学生多,一旦活动起来纪律就难保障,怎样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应该就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更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主要还是付诸在行动中。
教育为谁,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让我们的教育归根、归真。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