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我读《论语》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朱晓红     来源:本站原创

 

夏日里的燥热总是搅得人心浮动,昏沉沉,慵懒懒,不知如何安放自己,所幸有几本静心的好书在枕边,可以抚慰内心的惶惑。
都说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虽易中天、钱文忠的鸿篇大论早已如雷贯耳,但读得最扎实的还是于丹的《论语》感悟。《论语》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国学经典,百读不厌。《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的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于丹教授从女性的独特视角,以深厚的文学功底解读《论语》,建构孔子的仁爱思想,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于丹的文字,娓娓道来,流畅亲切,感性自然,俨然一部哲理诗,为喧嚣俗世中的人们找到了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带给人们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古圣先贤的很多教诲,可以使我们让自己的灵魂从远方漂泊而归,回到一个温暖朴素的地方,而要紧的是我们最好不要忘记这些基本的道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从眼下做起,一直走到社会上。首先要先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长,其次要笃诚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才能怀着大爱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最后你若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在这段话中,孔夫子强调的是做人当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做人的基本要义达成了,再去学学知识文化,使自己走向更高的层次。这就是成才先成人的原则吧!
可是,放眼我们如今的社会,这个业已进步的文明时代,似乎与之背道而驰了。今天的孩子从一成长开始,就只知道学文,从亲子班,到幼儿园,然后是小学、中学、大学,漫漫学途近二十年。缘何如此?因为孩子自小就被灌输只有“学文”优异才能进入上层社会,以后就能享受尊崇的社会地位。而一旦只关注学文这一目标之后,最后忘了什么呢?忘了最简单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空有一肚子墨水,而鲜有良知道德。比如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前不久的复旦大学舍友遭投毒事件,无一不血淋淋地告诉我们现在的孩子心理品质的扭曲,自私、狭隘、贪婪、暴力……不计后果的鲁莽行动往往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究其根源,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根本性的问题,急功近利,忽略了孩子在幼年之时的品性培养,就像栽树苗的时候没有培植好树苗的根,给它成长必须的阳光雨露和营养,而一味地揠苗助长,仅填鸭单一的文化知识,而把立根立德立志这些人生最重要的要素舍弃了,如此培养出的“烤鸭型”人才,缺失仁、义、礼、智、信,实属次品,甚至是危险品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我们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孩子的人生启蒙阶段,切记要把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放在首位,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信条印刻在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友爱朋友,诚信仁德,做一个大写的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