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是一位深受孩子喜欢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有幸读到李老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就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好课堂,好教育》,谈谈我的感想。根据我们以往的理解,一般说一堂课好不好,都要看老师讲得生不生动,内容丰不丰富,学生气氛活不活跃。而关于好“好课堂”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还有那个“维度”,还有各种“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况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李老师却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有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实践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
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教书这么多年,我也有深刻体会。一节课讲得好不好,从学生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课堂有趣真的很重要,不管你这节课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爱听,甚至没兴趣听,那么你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根本就无法吸收到你所传授的知识,你讲了也是白讲。所以,要使学生能吸收你所传授的知识,你就要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才能吸引学生听你的课。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言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维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有趣的课堂固然好,但是教学也是看效果。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过后而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那你的课堂也只是诙谐而没有效果的,所以成功的课堂除了有趣更要有效。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很多,而李老师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的“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
这个是事实,以往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课堂都是老师“教”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虽然学生的成绩也会提高,但是,看到的却是学生的固定思维,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思想,缺少创新思维,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不活跃,就很难有新的突破。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老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创新,不断地打破了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