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继续拜读学校发给青年教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本来想着里面的内容多是些空洞无味的教育理论和繁琐难懂的教育观点,可一拿起来细读这本书,就放不下来了,一篇又一篇,直到把它读完。从没有一本书能让我有如此高的读书效率,其带给我的内心震撼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李老师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热闹、太喧嚣、太紧张了,各种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评比、赛课、检查、培训、参观、会以、表格使人不堪重负,以至于有教师说现在只能“抽空”上课。
对此,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我真是深有同感,备好课、上好课成了我们的一个奢望,因为学校里有太多的与教学无关的杂事耗费着你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目前教育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李老师用《教育为谁》这本书适时地发出了清醒的呐喊。“别把教育简单化”、“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教育为谁”、“|教育的起点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每一篇里的每一段,每一段里的每一句都振聋发聩,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和思考。尤其是“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这一篇,更让我有深深的感触。书中说:现在的校园一会儿维稳,一会儿疾控,一会儿创卫……还有各项初检,复检。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使得现在的校园成了超市,商场,热闹非凡。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越是宁静的校园,才越有真教育。
文中写了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时每天的作息时间。迎接学生、检查作业、上课、阅读、写作,简简单单,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与教学有关,无不与学生有关。如此充实而专一的日常工作,如此宁静而单纯的校园环境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也使得有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建议(上、下)》《帕夫雷什中学》《爱情的教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丰硕的成果。“无以淡泊而明志,无以宁静而致远“也是这个道理吧!
书中引起人共鸣和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简单化、作秀般的“德育创新“,让人想到: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泪下”、一次性的“强烈反响”就真的能够收到持久的实效吗?李老师说: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者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啊,很多时候,教师的行为决定了学生的行为,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德育,这也是最真实最自然且最有效的德育。李老师说: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专门“创新”,更不用一天一个花样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德育,不是为了通过上级验收而“彰显”的所谓“特色”,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所谓“品牌”,而不是为了“人”——教师和学生——本身。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解释,真让人从心底里佩服这样的见解。在“傻傻的美国人”中,李老师写了几件在美国购物遇到的几件事情,由此想到:孩子从小就在充满平等、尊重、信任、自由、宽容的环境中长大,还需要“德育”吗?是的,德育就是生活,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声感谢……不都是德育吗?真正的德育就在我们身边啊!
在“问候与呼应”中,李老师针对中国和美国的两种截然不同现象进行了反思,在国内,朋友之间见面也常常“你好”,但这种问候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而在美国,常常在大街上碰到素不相识的人对我微笑点头。李老师说:礼貌这事儿说小就小,说大就大。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孩子,不知道问候别人,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真让人惭愧啊。
书中给人的教育太多太多,再次细细品味,一定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