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集体备课>>语文>>三语>>文章内容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二稿(费忆军)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吴阳     来源:本站原创

 

少年王勃 第二课时
执教:费忆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说说人物外在形象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少年王勃》。瞧,这位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又再次来到了你们的眼前。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王勃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二、细读课文,品味人物独特品质
打开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边读边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描写王勃的句子呢?从这些写王勃的句子中,你又可以看出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呢?
交流,研读:
A:“王勃边看边想,……。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理解“胸有成竹”: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么?
补充成语故事:古时候,有位画家,特别喜欢画竹子。于是,他亲手栽了许多竹子,天天都用心观察这些竹子。天长日久,竹子的各种姿态都好像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每当他要画竹子的时候,只要凝神提笔,略一思索,他就能马上把早已记在心里的竹子形象画出来,而且画得和真的一样。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说明王勃?(十分沉着,早有准备)相机板书发言。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你能胸有成竹、十分自信地读一读么?
3.对比读:别忘了,参加宴会的人可不止王勃一人啊!其他人的表现又如何呢?
4.理解:“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引导:看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之处?
      什么叫笔走如飞?(课件出示:写文章的速度就像飞起来一样。)
      那么文思如泉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像这样说一说么?
      这两个词语的顺序换一换行么?
5.小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是啊,读到这里,你想对这位和你差不多岁数的少年说些什么?(板书:王勃,你                !)
相机引读:好一个沉着镇定的王勃啊!读——
          好一个才思敏捷的王勃啊!读——
          好一个才华横溢的王勃啊!读——
B.“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
1.过渡:王勃是为何能做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呢?再细细地读课文三四两小节,你又有什么发现?(你还找到哪些描写王勃的句子呢?)
2.理解“凝视”: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么?用一个成语说说此时王勃的神情?
3.点拨:他仅仅是在欣赏美景么?他不仅在……还在……你从哪里知道的?接步骤A
小结:细致观察、凝神思考,这才是王勃能写就千古名文的关键啊!
C.“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在座的都是些什么人?你觉得这些人为什么不敢动笔写文章?
2.相比之下,你觉得王勃怎么样?
3.相机小结:是啊,连这些早已成名的大作家、大文豪们都不敢动笔写作,唯独王勃这位小小少年却欣然领命,激扬文字,这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你能读出王勃的勇敢自信么?
D“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1.师顺势范读——奇才!真是奇才!老师都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理解: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拍案叫绝”了吗?
2.文中谁也忍不住为王勃拍案叫绝了呢?他可不仅是因为王勃写得快而叫好,还因为这两句诗!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①鹜,就是野鸭的意思。诗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诗句中圈出来。
②你看到了怎样的落霞?看到了怎样的野鸭?
③是啊,——师范读课文写景的文字。指生读。生齐读。
④是啊,——王勃伫立在滕王阁上,凝望着那水平如镜的江面,远眺着那染红天际的霞光,渐渐地,仿佛自己也要溶入这无边的秋色里啦!——填空,试背。
⑤是啊,这正是——引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你觉得是书上写得好还是王勃写得好?
预设:a,王勃运用运用对仗的形式,用短短十四个字就把这幅悠远宏大的画面写了出来,简练、巧妙;
     b,王勃先写了动景,后写静景,动静结合。
     C,王勃想象巧妙,说云霞与孤鹜一起飞翔,十分神奇。
4.小结:难怪阎都督竟要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引)
E.“一位姓阎的都督……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师相机:一位小小少年,居然能以自己的才气赢得大将军的尊敬,得到大将军的盛情邀请,王勃真——
F.“王勃写的……千古传诵的名文。
1.理解“千古传诵”: (王勃的诗篇)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2.相机结课:滕王阁下的滔滔江水,滚滚东逝,历经千年。多少帝王将相,多少英雄豪杰,都消失在了远去的时光中。但,只要人们登临滕王阁,就一定会遥想起那位翩翩美少年——;只要看到滕王阁下那迷人的江上景色,就一定会回忆起王勃所写的千古传诵的名文——;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那脍炙人口的名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