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之间》教学随笔
从这堂课的教学经历中,我体会到了辩论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其实是很重要、很必要的。小学品德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知晓道理的能力,而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在构建这些认识技能体系时往往显得被动、消极,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有效思维操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辩论教学作为体现学生主体学习者的地位就突现出来了。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看似简单的道理,学生们当然愿意一吐为快,通过辩论他们摆出了如下鲜明的观点:
1.我们应该劝阻,这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帮助弱小的表现。
2.我们不去劝阻他,是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对同学的不负责任、没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
3.虽然你现在去劝阻他,他或许会说你多管闲事,会找你麻烦,但大家都来劝阻,他也会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改的,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会销声匿迹。
可见,通过辩论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了明理的主体因素,从而使品德教学得到优化。
这种辩论式的教学不仅能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还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道德观念的构建是一个过程构建,在这个过程中,需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维操作才能促使其内化,发挥其作用,而“课堂辩论”正是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它能达到道德观念良好的内化的目标,从而缩短其观念构建过程。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与同学之间融洽相处,当看到不良行为时应该主动去劝阻。果然,辩论过程中学生体现出来的除了对该不该劝阻的问题讨论外,更有其对道德观念的构建过程的完善,学生就这样在辩论的思维操作过程中,在正反双方学生的针锋相对中,对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去劝阻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这种观念的内化。
品德课中的情感培养也是思品教学的重头戏,于是怎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激发情感的方式有多种,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运用“课堂辩论”更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震。如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的焦点在于去劝阻了对他们有用吗,是不是还会反过来影响自己呢?面对学生的这种顾虑,我就抓住了这个契合点让他们往深里去讨论,如果你不去劝阻,就是纵容他们的这种不良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他们总有一天会来影响你,而你去勇敢的劝阻了他们,别人也会站在你这边的,大家都来劝阻,他也会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改的,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会销声匿迹。学生的情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并在辩论过程中达到至高点。这样就通过辩论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情感的激化和升华,同时,使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