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杨九俊老师的《幸福教育的样子》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为幸福?对渴望金钱的人来说,家财万贯是幸福;对身患疾病的人来说,身体健康是幸福;对渴望仕途的人来说,加官进爵是幸福;对渴望自由的人来说,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同,但也一直在随着人的意识而改变。那作为一名老师,何为幸福教育?在阅读《幸福教育的样子》之后,有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杨老师在书中提到“最美教育的样态 :蓬勃生长”,蓬勃生长就是规律性生长,儿童的成长自有其规律,鲁迅先生说“不要逆天行事”,教育孩子不要违反该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少心理学家曾研究过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发展速度均不同,因此,遵循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当然教育并不只是关注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的性格发展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气质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但性格却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人格发展也有其规律可循,同样不可反其道而行。埃里克森对人格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对于儿童期和青年期是这样划分的: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了解并尊重孩子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教育上更得心应手。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杨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在于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也许,这就是幸福教育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