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三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朱永新说教育》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吴凤芹     来源:本站原创

 

今年的教师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朱永新说教育》,有幸拜读了这本对于国人、对于教师而言深有厚度的书。书中提了很多有关教育的话题,因为时间的关系,最近,我挑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改变,从阅读开始——说读书”来读,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朱教授在书中强调“不读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潜力的孩子;不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庸俗的家庭;不读书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校;不读书的社会也必将是一个落后的社会。”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的人生;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朱永新教授阐述了四个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个美丽的城市。因此,阅读能改变人生的价值,有改变社会的积极作用。有“读”就必有“行”,有“行”才有变。我们许多人读书,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并不思“变”。从朱教授的文字中,我还感受到阅读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教师,他们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学生,也变革了教育。我想:读再多的书,如果不思,不行,就不可能“变”。这个“变”应该是一种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通过阅读,改变自己,通过阅读,被书中的意境,书中的情趣感染着,唤醒我们的心灵,收获着生存的自信,做人的勇气和生活的智慧,使人更清醒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读书让人充实,让人优雅,让人多一份书卷气,让人拥有一种神采与光芒,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成熟。曾经有人问中山先生在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自古以来有很多名人志士共同的爱好,几乎都是读书。一生以读书为本,敢于淡泊,耐得寂寞,潜心治学,其渊博的学识确实令人仰慕。
读书,能让我们博学多才,悟性提高。身为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常读书的人,成为学生的行为榜样。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同时,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才会让学生也爱上读书,让学生的读书愿望越来越强烈,让学生在读书中提升智慧,增强文化底蕴。
那么,让我们在每一个明媚的清晨,每一个恬静的黄昏,携手一群稚气的孩儿一起,挟一本心爱之书,在阅读中同大师对话,和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