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宽容,教育才能从容
很多时候,面对学生犯的错,我们总是习惯穷追猛打,以期达到知错而改的效果,但往往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若换一种方式,过而不言,既往不咎,又会怎样呢?
今年秋季刚开学,我发现班里总有个别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即使做了也是敷衍了事,而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按照惯例,我总是把这些学生先找来“训”一顿,讲上些道理,最后让他们把作业补上。然而,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往往只能维持几天,不长时间,他们的“老毛病”又犯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我想,一直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呀,偶尔有一天就翻阅到了《朱永新说教育》中一篇“多一些宽容,教育才能从容”,虽然朱老师文中针对的是学校,但是学生却是教育的主体,为何不对孩子宽容一点呢?我决定改变以往以“训”为主的做法。
在接下来的星期一早读时,到了教室我对同学们说:“从今天下午起(布置的语文作业,上午没有语文课),我们家庭作业的检查采取先由小组长记录情况,然后由我批改,再记‘☆’的方法。最后我们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得的‘☆’最多。”当时,我估计用这种办法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有多高。然而,令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当我下午走到教室找小组长了解作业情况时,组长们都说每个同学都做的不错,但他们告诉我,大部分同学的作业是利用课余时间补好的。本想来重重地批评一下,以便于班级好管理,但我转念一想,李镇西老师可不是这么做的呀!于是我大声说:“今天的作业情况是‘良好的开端’,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并尤其表扬了那些办公室里的“常客”和得“☆”多的小组。 课后,我在检查学生的日记时,看到有一个学生写道:“老师,为了不拖我们组的后腿,以后的作业我一定按时完成。”从此以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在这件事中,我发现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反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这说明什么呢?当学生犯一小错误时,教师不必毫无情面地指责,应尊重其人格,不断激励,使其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课堂上,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不妨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