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新教材改编以来,故事和古文在书本中的比例增大,以低年段为例,选入课文的,出现在练习课中的多达10几篇,每学期的经典诵读古诗还要至少15篇,所以古诗文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可是因为小学生阅历不足,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容易将文字内容转化、想象成具体可感场景画面,再者,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文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也影响到学生对古诗意境的领会,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实践教学,我觉得如能运用多种教法、多种渠道,是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促进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兴趣在古诗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
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强化内在学习动力,吸引学生去了解五彩缤纷的古代自然和社会。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古诗大都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小学生十分偏爱,学生兴趣浓厚。教师根据这些特点,授课前教师有声有色的课件,这样图声并茂,会极大地诱发学生学古诗的动机,激起学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启发想象 培养学生领会再创能力
古诗教学可以从分析简练的语言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引导他们领会诗情画意,培养学生再创能力。如教学《草》,我在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后,让学生听乐曲,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勾画出诗人站在原野上,背着手望着一大片茂盛的野草的简笔画。最后为了再现当时的情境,我又指名学生扮演诗人,想象自己是诗人,站在原野上,望着一大片茂盛的野草来吟诗、作画。这样学生就如亲临其境、亲身经历,不但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领会和再创能力。
三、借画释词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如果仅把含义抄写下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并不真正了解。教师若再把其含义转化为相应的图形,效果就好多了。以《草》一诗为例,检查预习时,我发现学生基本上了解诗的意思,但对“离”、“荣”这两个词不甚理解,有的还把“荣”误解为“繁荣”,把“离”说成是“离开”,有的查阅字典,只能答出其大意,但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词义就比较困难,这说明学生对这两个词还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一边讲解词句,串释词义,一边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大致画了幅小草茂盛的图画,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词义,然后我再放课件。小草一年一度由发芽、茂盛到枯萎,来年又发芽、茂盛到枯萎。观后,学生很快理解了“离离”、“荣”的含义。这样学生对词语不但理解了,印象加深了。学生对难理解的古诗,也会化难为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
语文教材特点,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老师是按什么线索去分析古诗的。另外,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教学每一篇古诗后,在检查学生学习古诗情况时,我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孙子、儿女回到家里向家人汇报自己在学校学习古诗的情况,老师再用不同的语气向学生提问来检查学生对古诗的字、词、句及作者、朝代等掌握情况。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了古诗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说话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古诗教学中应有的潜力,陶冶学生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古诗赏析水平和古诗修养,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