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我们新教师跟岗学习,这一周我认真学习了师傅梁老师和同年级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其中,蒋老师执教了《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她用“什么是无字词典?”“怎样查无字词典?”这两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蒋老师注重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其中有一处设计得尤其好:在理解“蔫”这个字时蒋老师先是出示了两幅盆栽的图片,告诉孩子,植物被晒得失去水分,耷拉着叶子的样子就是“蔫”,还有什么时候也能用蔫呢?蒋老师又出示了升旗仪式上,同学们被烈日晒得低垂着头无精打采的照片。小朋友们本来上了半节课有点乏了,突然看到自己的照片异常兴奋,蒋老师又连忙问:“现在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蔫呢?”孩子们又突然坐端正,变现出异常认真的样子。这篇课文的故事主要是在对话中展开的,所以蒋老师最后又简单讲解了对话中提示语位置不同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双引号的不同作用这些知识点,整节课主线清楚,内容充实。
看蒋老师班上这节课演绎得很棒,第二天,我也在自己班上上了一节移植课,可是并没有出现我想象的效果,在提到你能用“不仅......还......”来说个句子吗这个问题是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上来。在讲到提示语的位置,双引号的不同作用这些知识点时,学生更是一脸茫然,有些人甚至因为听不懂索性不听开起了小差。所以整节课感觉学生跟不上节奏,自己也是上得很累。课后随堂听课的孙红霞老师问我:“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为什么同样的教案蒋老师班上能够上得很流畅在你自己班上却上得很吃力?”在孙老师的分析下,我明白了,两个班的学生基础不一样,学情不一样,选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不同,蒋老师这批学生已经带了两年,对他们已经很了解了,而且这些知识点可能之前也做了相关铺垫,所以这些内容他们能够接受。是啊,每个班的学情不同不能“拿来主义”,教案照搬照抄,平时也要多陪伴学生,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对他们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得做到因材施教。